給颱風定名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6-28 (Sun), 08:30

早期的熱帶氣旋並無統一名稱,國際間亦無統一規定。若然海面上同時出現兩個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天氣資訊發布及傳遞便容易混淆。為方便識別,自一九四七年,每個形成的熱帶氣旋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名稱,熱帶氣旋命名制度也經歷數次更改:

1947年
美國軍方駐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首次為颱風命名,早期命名的方式是按照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的排列。

1979年
美國女權運動興起,颱風名稱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

1981年
日本氣象廳獲委託為每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出現而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四位數字編號,這個國際熱帶氣旋編號的制度仍沿用至今。
(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首兩個數字代表年份,其餘是熱帶氣旋出現的次序。)

1998年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及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颱風委員會於菲律賓馬尼拉開會決定,從二零零零年起,除編號維持現狀外,採用一套由十四個亞太國家和地區提供的一百四十個具地方特色的名字,為西北大西洋和中國南海形成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幫助人們對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強警報效果。

現在的熱帶氣旋命名表上,共有一百四十個名字,名字分成十組,每一組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老撾、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十四個成員各提供一個名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這些名字除了使用在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預測和警報,亦是向國際傳媒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熱帶氣旋的名字跟風速強度沒有關連,這些風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包括動物、植物、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等。然而,一些帶來極大破壞的熱帶氣旋名字,將會被剔除於名單以外,不會被重複使用,以免勾起傷痛的回憶,由新名字填補名單上的空缺。由此可見,颱風命名的發展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剎是有趣!

資料來源、鳴謝:香港天文台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Hong Kong Discovery野外動向》雜誌 vol.52

相關文章
颱風背後
登山遠足安全錦囊:觀天
颱風大解剖
風下飛羽
颱風 — 孰壞?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