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 — 孰壞?孰好?

 
 
校園講座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6-13 (Sat), 11:00

每年五月至十一月,是香港「打風」的季節。十九世紀以前,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港,颱風對海上的船隻造成嚴重的影響。其後香港的人口日益膨脹,政府因應社會需求,於一八八三年成立天文台。香港天文台成立翌年,開始擔當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工作,為海港內懸掛風球信號向船隻示警,保障航運安全。現在,香港發展成世界重要的交通樞紐,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服務對象更變得多元化,除了船舶、機場、公眾人士外,還有一些特殊用戶,如土木工程師、建築承建商、船塢公司、沿岸交通及運輸業人士等。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1884年
香港天文台設立熱帶氣旋警告系統;如有熱帶氣旋吹襲本港,尖沙咀警署便會鳴砲警告居民。

1891年
用信號球的顏色分辨風力的強弱:紅色表示颱風在海港300哩以外;黑色表示颱風在海港300哩以內。

1917年
首次使用數字信號系統1至7號來表示風暴的情況。

1931年
數字信號更改為1至10號;10號代表颶風。因2、3、4號信號不常用,幾年後被取消。

1956年
在1號戒備信號及5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3號強風信號。

1973年
5號至8號風球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這套信號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信號名稱

信號

                        信號之意義                           

戒備

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可能影響香港。

強風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吹強風,持續風力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1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西北烈風或暴風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從西北面吹襲,持續風力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西南烈風或暴風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從西南面吹襲,持續風力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東北烈風或暴風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從東北面吹襲,持續風力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東南烈風或暴風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從東南面吹襲,持續風力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

烈風或暴風的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

颶風

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220公里。


時至今日,巿民也能安在家中,透過以下的途徑,取得香港天文台發佈的最新風暴消息。
- 電台和電視台的風暴消息
- 香港天文台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1878 200(粵語、普通話及英語)
- 香港天文台網頁

颱風好與壞

說起颱風,大家或許會即時聯想到颱風突發性強、破壞力大,對其印象難免有點負面。不論在海上或陸地上,颱風都能施展其無所不在的破壞力,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颱風在海上移動,會掀起巨浪,接踵而來的是狂風暴雨,對航行的船隻可造成嚴重的威脅。當颱風登陸時,狂風暴雨會給造成人們生命財產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對農業、建築物的影響更大。

颱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這三方面引起:

強風
颱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達每秒十七米以上,甚至每秒六十米以上。當風力達到十二級時,垂直於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足以摧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樑、車輛等。強風亦將雜物吹到半空,使戶外環境變得非常危險。

暴雨
颱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颱風登陸時,一天的雨量可達100至300毫米,甚至800毫米。颱風帶來的暴雨,可引致河水氾濫、土石流及山泥傾瀉。洪水通常來勢凶猛,波及範圍廣,而暴雨後的積水更可能會引起流行病。

風暴潮
風暴潮最可怕的是令看似平靜的海面異常地上升,引致沿岸地區被海水淹沒。當颱風移向陸地時,強大的風力和低氣壓作用,使海水猛烈地向海岸方向推去。如果風暴潮遇上天文大潮,兩個現象重疊,便會使潮位暴漲,海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可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樵潰,沖毀沿岸的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則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風暴潮是導致熱帶氣旋造成巨大破壞和死傷枕藉的主凶。

儘管如此,颱風也有為人類造福的時候:

雨水充霂
熱帶氣旋為乾旱地區帶來重要的雨水,解除旱情,確保農業豐收,蓄滿雨水庫,促進水力發電,產生可再生能源。全球不少地區如日本和墨西哥,全年雨量中大部分來自熱帶氣旋。

平衡熱量
熱帶氣旋是平衡全球熱量和動量分佈一個重要的機制,將太陽投射到熱帶的能量,轉化成海水的熱量,從而帶到中緯度及接近極地的地區,調節氣候。

減低污染
熱帶氣旋的強勁風力,帶走空氣中的污染物,減輕污染程度。

颱風與氣候變化

近年「氣候變化」議題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科學家都著力研究及預測氣候變化的影響。眼看全球氣恲上升,世界各地出現極端的天氣,亦變得頻繁。還記得二零零五年,大西洋接二連三產生了幾個「超級颶風」,其中颶風卡特里娜吹襲新奧爾良,近至上年緬甸及馬達加斯加的風災,造成巨大傷亡及經濟的損失。這是否代表地球暖化正影響颱風強度?與此同時,颱風數量是否會增加?

科學家所持的意見並不一致。有些氣候學家在翻查歷史記錄後推論,自一九九四年起有命名的北大西洋風暴和颶風數量逐漸增加,更重要的是,北緯十至二十度的北大西洋海溫也上升了,和颶風數量的增加非常吻合。二零零七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受全球暖化影響,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和大西洋生成的颶風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有些科學家則認為,以上可能是個別天氣事件,並不能因此歸咎於氣候變暖。因為就算沒有氣候變化,任何形式的颶風還是會自然形成,且變得致命。對於過往熱帶氣旋的數據不足,加上初期沒有用統一的方法去量度,或許當時正受其他因素影響,又或許現在正處於熱帶氣旋周期的高峰期,這些都有機會解釋颱風數量遞增的現象。

這些爭論只能有待時間和事實來證明。無可否認的是,海面溫度是颱風生成的關鍵要素之一。海洋只要暖化一點點,有可能使更多的熱帶低氣壓升級成颱風,熱帶風暴的威力也會增加,並帶來更多雨水。因此,全球暖化真的讓海面溫度升高,大有助長颱風威力的嫌疑!

颱風下的香港

今昔的香港對於颱風也有不同的看法、闡釋。

昔日的香港,是一個小漁港,海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隻星羅棋佈。很多人住在僭建於危險山坡或低窪地區的寮屋,這是強烈颱風帶來重大傷亡的年代。

談到颱風對早年香港的影響,相信一九六二年十號風球溫黛可算是佼佼者,上一輩對這位「風小姐」肯定畢生難忘。溫黛襲港期間,她創下香港颱風的紀錄——最高陣風紀錄是每小時259公里及最低氣壓紀錄953.2百帕斯卡。氣壓越低,颱風越強,可想而知溫黛風力之巨大。當時巿區風勢猛烈、汽車翻倒、招牌雜物橫飛、棚架倒塌,甚至連巨輪也沉沒。溫黛帶來的大暴雨引致山泥傾瀉、低窪地區嚴重水浸;溫黛帶來數十年一遇的大風暴潮,海水高達二十呎高,洶湧巨浪淹向吐露港,把沙田、大埔一帶漁船或簡陋木屋狠狠摧毀,船翻屋塌,傷亡慘重,一夜間無家可歸的災民更達七萬多人。

時至今日,樓宇設計的進步,房屋的改善,渠道的建設,居住環境較以前好得多;加上香港天文台準確的預報警告信號系統,颱風造成嚴重人命傷亡的時代已不復再。然而,對「時間是金錢」的社會來說,時間延誤導致經濟上的損失卻是無法估計。對廣大的巿民而言,由三號改發八號熱帶氣旋信號時,造成的交通大混亂更是令人頭痛。

大自然的力量我們是無法抗衡的,但我們做到的是未雨綢繆,善用預報機制,加強政府與巿民的溝通。即使有非一般的天然災害,也可避免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財物損失。

季風低壓 vs 熱帶氣旋

資料來源、鳴謝:香港天文台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Hong Kong Discovery野外動向》雜誌 vol.5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