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候】十二、十、九、八、七、六、五、三、二、一月份節目2022 @香港電台第一台

 
 
生活頻道 綠.生活 遊與學
2022-12-26 (Mon), 10:00

香港電台第一台 "氣候及環境資訊節目" 大氣候 (FM92.6-94.4)逢星期六中午12:15-14:00,主持人:胡世傑、鄭萃雯 同你監察「大氣候」!大氣候之友 "陳嘉俊 Jan" 繼續邀請各界好友到大氣候分享最新山野探索、生態保育及遠足攀山等資訊!


▼ 有沒有想像過香港可以養殖價值連城的忘不了淡水魚?想知更多記得收聽大氣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 大氣候漁農生態知多D - 本地養殖「忘不了」 愉富農科技術總監黃寶文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330-1400)  " (2022/12/24)


▼ 有沒有想像過香港可以養殖有機龍蝦?想知更多記得收聽大氣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 大氣候漁農生態知多D - 本地養殖龍蝦 仟國水產 - 林汶嬉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330-1400)  " (2022/12/17)


▼ 平時食蘑菇有沒有想像過有機菇菌是怎樣種植和生產?想知更多記得收聽大氣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 漁農生態知多D 有機菇菌"  宏瀚國際香港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譚展雄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330-1400)  " (2022/12/10)


▼ 鞍山探索館 Tommy帶大家遊馬鞍同周邊山頭野嶺,想知馬鞍山村的故事和周邊更多生態環境有幾豐富,記得收聽!一齊秋遊鞍山!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駱文捷 -  " 秋之鞍山遊"  鞍山探索館項目統籌員 湯文勇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330-1400)  " (2022/10/22)


▼ 陳國強的越野生涯由1996年展開。那年他是消防員,被派調到西貢新市鎮及馬鞍山。因不時有行山人士遇到意外需要消防員解救,KK發現自己山上經驗不足,就展開了他在山上操練的日子。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 171公里的故事?"  毅行教室慈善基金 創辦人陳國強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230-1300)  " (2022/09/24)


▼ 2022年5月份一次地質考察過程中發現香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大型菊石化石痕跡。究竟菊石化石有什麼特別?是否代表香港曾經有恐龍?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 香港發現化石? 古生物化石工作者 - 龍德駿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230-1300)  " (2022/09/17)


▼ 在繁囂的城市裏,人類並非唯一的住客。只要細察四周,不難發現城市其實生機處處,麻雀在樓宇間穿梭飛翔的畫面,更是你我熟悉的城市風景。麻雀縱然與人親近,但我們對這鄰居又有多少認識?到底麻雀的數量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香港有什麼地方會有較多麻雀岀沒呢?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全港麻雀普查2022 -  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 鍾晉霆、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230-1300)  " (2022/09/10)


▼ 點樣在疫情下舉辦【全港小學野外大搜查】比賽?學生如何善用VR360準備比賽、認識香港?【全港小學野外大搜查】活動統籌 — 蔡惠嫻小姐帶來幾位參賽小學生上大氣候節目分享感受。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全港小學野外大搜查】活動統籌 - 蔡惠嫻小姐、王嘉蕎同學(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李君澔同學(救世軍田家炳學校)(電話)、李靖喬爸爸和李靖喬同學(培基小學)(電話)(1330-1400) " (2022/08/27)


▼ 點樣揀黃昏行山路線,避開高危時間,計劃合適嘅旅程。Gary 仲會分享自己行山「差啲出事」嘅經歷,等各位聽眾引以為鑑。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行山達人顏銘輝 Gary、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230-1300) " (2022/07/30)


▼ 當行山遇上山火究竟點算好?就算已報警,在山頭都要等待救援,消防人員分分鐘要成個鐘先至會到達現場!這後時間候應如何自救?有乜嘢可以做?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行山遇山火點好? " 前消防處高級消防區長郭永秋、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 (1230-1300) " (2022/07/23)


▼ 行古道,有助認識對周邊的自然景物、包括鄉村、風水林、土名、廟宇、墓穴、橋碑等歷史。古道定名方法。選用地名,以示位置作用。以香港電台背後獅子山鄰近山坳講起,有幾條是沙田往九龍必經之路。行古道,要注意遠足安全,不要人為破壞及任意塗鴉。想了解更多記得收聽大氣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香港古道行" -  獵影遊會長 郭志標先生 (1230-1300) ;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大埔區葉太(1330-1430) (2022/07/16)


▼ 行山最常見又最嚴重的意外是中暑,熱衰竭及中暑兩種熱病的原理、分辨兩者的徵狀以及處理方法,m過去亦有不少山野意外,如果野外受傷應該點算?想了解更多記得收聽大氣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野外受傷點算?/ 大氣候 有機資源齊共享(第3集 : 有機認證)" (2022/06/25)
▲攀登及攀山總會一级山藝教練梁志偉、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1230-1300)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蔬菜統營處一級市場經理羅家豪(1330-1430)


▼ 暴雨及颱風期間雨量大,時有山洪暴發,過去亦有不少意外,是行澗人士遭洪水沖走而喪命。山藝教練梁百衡將分享行澗比行山困難及危險,要量力而為,並叮囑大家切勿在暴雨後行澗。想了解更多記得收聽大氣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 -  "山澗危機/ 大氣候有機資源齊共享(第一集 : 有機耕種) " (2022/06/11)
▲山藝教練梁百衡、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1230-1300)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有機農夫薛太(1330-1430)


▼ 近年手機應用程式行山好普遍,國際攀山聯盟來港評核香港山藝訓練時,都提及這現今趨勢,作為登山教者不去接受是無法與時並進。 傳統地圖閱讀及指南針運用技術,由以往的生活技能,轉變成求生技能。最近手機程式使用的開放式地圖被人大規模修改官方地名一事,亦帶出傳統地圖閱讀的重要性。跑山活動很盛行,跑山背囊雖細,但花點心思,也能帶足保障登山安全的裝備。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山野安全知多少? -  "劉志宏 - 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二級山藝教練 " (2022/06/04)


▼ 每天不少樹木在我們身邊「擦身而過」,除了遮陰除塵等較多人知道的好處外,社區樹木與社區發展還有不可分割的影響。社區內所種的樹種,種植位置,大小,和社區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那些年會種那些樹種?近年的選種趨勢如何?以深水埗和新蒲崗作例子,介紹如何從樹木來認識城市發展。 倡議重點:以樹木和城市發展作引子,誘發市民對樹木的興趣,繼而了解樹木,特別是在全球暖化下,對人們的重要性。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社區樹木知多少? -  "蘇國賢 長春社總監 " (2022/05/28)


▼ 泥灘係眾多不同種類嘅生物棲息地,例如紅樹林、不同既蝦蝦蟹蟹、蜆同螺,有啲泥灘仲有珍貴既海草床,同埋係馬蹄蟹既繁殖場。邀請長春社保育經理 - 許淑君小姐同大家分享一吓泥灘生態同保育既事。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泥灘生物知多啲? -  "長春社保育經理 許淑君小姐 " (2022/05/21)


▼ 長春社開創性綠活體驗 ‧ 環教獨特視角。以論壇劇場作環境教育,讓學生以第一身培養出對環境議題的想法並表達出來?「手」創環教論壇劇場,點樣由淺入「心」?回收山野物資進入循環經濟圈? 環團淨山點回收揭示鬼崇垃圾黑點?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環保教育劇場 -  "長春社教育經理 鄧俊賢 (Terence) " (2022/05/14)


香港有一外來蛙類,蝌蚪能於卵內完成變態,牠就是溫室蟾!牠的卵能依附泥土運輸到世界各地。由於其體積與盧氏小樹蛙相若,溫室蟾被套上與盧氏小樹蛙競爭之嫌!其數量之驚人更令科學家憂慮此物種威脅生態。究竟牠們對生態有何影響?牠與盧氏小樹蛙是敵是友?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認識溫室蟾 -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高級保育主任 林祉延" (2022/03/26)


▼跟據研究推算,全世界已被命名的物種只佔所有存在的物種的一至兩成,而生活在地底的生物更鮮為人知。其實,有賴地底生態系統的默默耕耘,動植物才能夠「腳踏實地」。香港雖然是個現代化都市,但原來也有三種特有的爬行動物,而其中兩種正是棲息在地底的,可是現時我們對牠們的認識卻是少之有少。我們希望透過研究,在發展的巨輪來臨前,能窺探這個地下國度。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棲息在地底 -  "嶺南大學環境科學哲學碩士研究生 陳文灝" (2022/03/19)


▼細菌﹑病毒﹑微生物等等本身已不被討好,在疫情底下,負面印象更加嚴重。其實,數以萬計的微生物早已佔據我們身體每個角落,目的並不是入侵,而是想互相依賴、建立雙方獲利的關係。由消化食物,成長,甚至精神健康都需要依賴微生物。利用互利共生關係,疾病治療上有不少進步,同時亦為自然保育帶來契機 — 生境變化﹑環境污染﹑傳染病等等都有微生物一展所長的地方。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微生物有咩用 -  "嶺南大學環境科學哲學碩士研究生林沛賢" (2022/03/12)


▼說到青蛙蜥蝪蛇龜這些兩棲爬蟲類動物,大部份人都顯得面有難色,甚至敬而遠之。大眾多不為意她們對人類有所貢獻,也有可愛獨特神秘不為人知的一面,值得我們好好欣賞、研究。 香港是觀察研究兩爬的好地方,有超過一百種生活在這彈丸之地。去年有科研文章發表有關劉氏掌突蟾的繁殖行為,是世界首次在青蛙發現女上男下的繁殖行為,相信還有不少有趣行為尚待發現!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青蛙繁殖特性 -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 (2022/03/05)


▼誰說雀鳥一定「遠在天邊」?置身香港,不少鳥兒其實「近在眼前」,在城市與人為鄰。只要大家細心觀察,不難在市區街道、燈柱、路旁大樹等,發現樹麻雀、紅耳鵯等雀鳥的身影。城市裡的大小公園更是雀鳥的綠洲,種類及數量更為豐富。 這些雀鳥在城市棲息多年,早已適應環境,甚至懂得善用資源,例如利用花槽的泥土洗沙浴,在建築物的角落或縫隙築巢,又或是站在建築物高處眺望,形成有趣的城市風景。 城市鳥蹤處處,你對牠們的認識又有多少?與大家一起在城市觀鳥!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城市點觀鳥 -  "香港觀鳥會高級項目主任鍾潤德" (2022/02/26)


▼林鳥的分布廣泛,閒時到公園散步、或是假日郊遊時,你可曾留意林中雀鳥?香港的林地是數以百計雀鳥的棲息地,牠們多數體型較小、非常活潑好動,不時在枝葉之間穿梭。正因如此,林地觀鳥往往「未見其影,先聞其聲」,要尋找及辨認林鳥,單靠眼睛並不足夠,必須學懂分辨雀鳥叫聲。 大部分雀鳥都有獨一無二的叫聲,珠頸斑鳩的「咕姑固」、「升key雀」噪鵑的「ko-el」叫聲就是典型例子。慣常隱藏身影的林鳥,也會發出獨特而響亮的聲音,以尋找同伴、求偶或驅逐入侵者等。想知道林地尋找鳥蹤的要訣及趣味?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林地鳥蹤 -  "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 江珀墉先生" (2022/02/19)


▼香港雖為彈丸之地,卻鳥蹤處處,錄得逾570種鳥類,當中又以濕地鳥類的種類及數量最令人歎為觀止。 濕地涵蓋淡水沼澤、紅樹林、魚塘及農地等,是香港過半鳥種賴以為生的家園。

「水」作為濕地的命脈,也是萬物之源,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為每年數以萬計候鳥、甚至瀕危鳥種如黑臉琵鷺等,提供合適的棲息地以及覓食場所。 相對其他生態環境,濕地觀鳥可算是「易學難精」,想知道箇中秘訣以及保育濕地鳥類的故事?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濕地觀鳥啟示 -  "香港觀鳥會高級區域項目主任 林釗先生" (2022/02/12)


▼70年代,香港常耕農地面積逾10,000公頃,不過隨著城市發展、農業式微,現時只餘大約700公頃。面積大減,卻仍是無數喜歡淡水濕地雀鳥的重要棲息地。 要捕捉田鳥身影並不容易,沙錐、彩鷸和秧雞科等雀鳥行蹤神祕,善於躲藏於農作物之中,一察覺到危險就會靜止不動。但亦有雀鳥會「自曝行蹤」,那就是發出「苦惡,苦惡」叫聲的白胸苦惡鳥。 極度瀕危、俗稱「禾花雀」的黃胸鵐,亦喜歡在農地逗留。香港觀鳥會2009年起在河上鄉附近種植稻米,成功吸引愈來愈多黃胸鵐選擇塱原河上鄉為秋季遷徙中途站。想知道更多田鳥的有趣故事?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農地觀鳥 -  "香港觀鳥會高級項目主任 梁浩男先生" (2022/02/05)


▼Daphne是個素人,將工餘時間走入社區推動環保,例如遮布升級再造、開回收街站及收街市剩菜分享給街坊,因疫情停止這些多年來活動,轉移在全港派口罩及收盆菜兜重用等。一個女子自願收兜聯絡所有單位,上年又做了甚麼成繢呢?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盆菜鐵兜回收 -  "環保素人daphne" (2022/01/29)


▼究竟本地海魚養殖場喺邊度?係咪記憶中嗰啲傳統木製浮排?乜嘢係深海網箱養殖?本地養殖海鮮有啲咩品種?好!就等《大氣候》 一一拆解!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330-1400,  大氣候漁農生態知多啲3 -  "高級漁業主任 周永權 & 香港理工大學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 郭穎軒博士" (2022/01/22)


▼去年底在港島的山上再發現多三塊維多利亞城界石,引起廣泛關注,這些於1903年豎立的界石的背後有何歷史意義?除維多利亞城界石之外,香港還有沒有其他界石?它們的設立又有何目的?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追尋界石/大氣候漁農生態知多啲2- 種子的故事  "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 - 李澤恩  &  高華種子農場負責人謝天佑博士" (2022/01/15)


RTHK Radio1 大氣候 - 胡世傑、鄭萃雯/1230-1300,  大氣候漁農生態知多啲1 - 有機農業 "華園農場場主謝振華" (2022/01/01)

▲華園農場場主謝振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