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國湘潭發生一件事情,引起我們的關注,這是一件怎樣的事情呢?
一位媽媽用手推車載著兒子去幼稚園接人,在一條路邊,兒子吵著不願意坐車上,媽媽就將小孩放下,準備收起小推車。正當這時候,她聽到一聲大叫,抬頭就看到兒子往路邊井裡掉。說時遲,那時快,不會游泳的媽媽想都沒想,跑到井邊就往下跳,一把抱起已經淹沒在水中的兒子。
抱起兒子後的媽媽才發現,在這個深約2.5米,積水1米左右的井裡,她卻怎麼也爬不上去,怎麼喊外面也聽不到。一番緊張遲疑之後,她才終於想起用進水的手機,撥打了報警電話求救。一段時間後,協警到達現場,將兩人救出,所幸母子都未受傷。
具備野外急救常識的童鞋們都知道,這場“生命的挽救”雖然反應非常之迅速,但其間存在太多BUG,具有嚴重的安全隱患。在這個事故現場裡,施救者(小孩的媽媽)並未對現場環境進行評估就展開施救,可能會將其自己也置於危險的境地。
我們不妨一起用傷患評估系統的“現場評估”一起來分析這個現場:
▲ 圖:國際野外醫學協會(中國)
在施救者跳下去前,現場其實並不穩定,據報導井裡除了水,還有電纜,可能還有水下和井裡的未知隱患。這時候,施救者是安全的,小孩是危險的,周邊經過的路人也是存在安全隱患,也有可能會掉下去。這時候施救者要打電話或者呼叫路人求助,取用周邊的繩子,棍子等急救資源是相當容易的。
▲ 圖:國際野外醫學協會(中國)
但在沒有對現場進行評估前,施救者縱身一跳,將自己置於非常不安全的環境,並且丟失使用和尋求救助資源的能力。這是一個風險非常高,收益相當低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故。受傷者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或者陌生人,救人心切的情緒和與傷患的密切關係可能會讓我們的情感壓過理智,讓我們直接跳過現場評估和穩定現場環節,直接沖向現場展開救援。所以,戰勝救人的衝動需要很大的自控力,但這也是施救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在野外事故現場,作為在場或者第一批到達現場的人員,首要職責就是進行完整的現場評估。
那怎麼進行現場評估呢?
1、尋找辨別對個人和團隊造成威脅的因素
威脅可能是危險的環境如雪崩,冰冷的水域,也可能是一個受到驚嚇的人。無論威脅是什麼,你必須在開展急救前將威脅穩定。
2、隔離潛在的體液接觸
很多疾病可以通過體液傳播,包括愛滋病和肝炎。普遍的措施都是標準的做法:使用手套,眼部防護,面罩,吸收,正確處理醫療廢物技術。
3、將對旁觀者和傷患造成威脅的事物移開
這件事的優先度高於之後的一切行動。舉個例子,將傷患從水裡撈出來後,你需要將那些好心但是不安全的人趕走。
4、嘗試判斷傷病機制
當你看到事故現場時,問題常常顯而易見:高處墜落?過冷過熱環境問題?過敏?等等。找到傷病的機制,可以增加接下來判斷處理傷患的效率。
5、關注現場人數和資源
在惡劣環境或群死群傷事件中,這個尤為重要。例如在極寒環境下,施救人員也許會存在低體溫的風險;車禍現場,傷得較重的患者可能被忽視,急救資源就會被集中在那些最吵鬧和最不舒服的輕傷患者中。
——FACE ANY CHALLENGE, ANYWHERE
文章、圖片、影片授權轉自《國際野外醫學協會WMAI》
原文:2017年4月28日《遇到緊急情況,你是否也曾“想都沒想就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