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位於南大嶼郊野公園的西南面沿岸水域。此海岸公園的總海域面積為650公頃,並由兩個部分組成:
(一)第一部分位於分流村以東沿岸水域,由西面分流東灣至東面的白角附近的水域;
(二)第二部分包括分流村以西的沿岸水域,大致沿南大嶼郊野公園西面海岸線伸延,其界線由南面的分流角起連接雞翼角伸延至北部青林角附近的水域。
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於二O二O年四月指定為海岸公園。以助保育在香港的中華白海豚(Sousachinensis)、其棲息地和該水域的漁業資源。公園設有黃色燈號浮標及標界柱,以標明界線。陸地的界線一般沿雞翼角及大嶼山西南沿岸的高潮線而劃定,實際界線請參閱刊憲之地圖及闡釋說明。
▲圖: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雞翼角
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的生態
由於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擁有獨特的海洋環境,受珠江淡水徑流影響較大,含有較多有機物和沉積物。這裡是中華白海豚(Sousachinensis)的重要棲息地。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的沿海水域,從雞公山、雞翼角至分流,是香港中華白海豚密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全年都持續並經常記錄到海豚出沒。另外,由於該區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亦是中華白海豚的覓食場地。
法定古蹟
大嶼山分流炮台
大嶼山分流炮台位處大嶼山具戰略價值之西南角,籌建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守衛珠江口通往廣州的海峽。炮台是清政府海岸防衛系統的一部份,用以鎮壓猖獗的海盜及控制日漸蓬勃的東西貿易,亦證明了古時的香港在海上防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估計至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及其後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圖: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分流石圓環
分流石圓環是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由未經琢磨的石塊刻意堆疊而成。它被認為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早期製造的巨石結構。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歷史學家認為這些結構是用於祭祀儀式,及其後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圖: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資料來源:文、圖授權轉自《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部份圖片: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