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就只是一個球體?當然不是,地球環境至少可分為四個有層次的圈層: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如果將水圈、生物圈、大氣圈比喻為電腦軟件,資料經常更新,那麼岩石圈就是一個電腦硬體。
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有44億年歷史,還有一直沒被風化的晶體、外太空隕石碎片等儲存了比岩石更久遠歷史的記憶體!
岩石中的化石、水晶、化學物質等都是過去生命與環境的紀錄,因此研究地質就等於研究地球甚至宇宙歷史,可以告訴我們許多關於物種演化、氣候變化的資訊。透過分析,這些資訊分分鐘能幫我們預測地球走向,應對當前挑戰。
在芸芸研究中,大眾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恐龍化石研究。
早前,港大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兼古脊椎研究所主管文嘉棋博士 (Dr. Michael Pittman) 就在恐龍化石研究上取得突破,成功以「舊技術,新方法」,掀露化石上的神秘光線。文嘉棋博士從事恐龍研究多年,今次他的團隊更成為第一隊利用激光誘導螢光技術 (LSF: 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 掃描化石的古生物學家。透過這項技術,皮膚等在可見光下看不見的軟組織及體壁都一目了然,令我們更接近恐龍真貌。
更多研究內容,按此。
(左)甲. 白光下的小盜龍(一種能滑翔的肉食性恐龍)頭骨化石 (右) 乙. 激光誘導螢光技術下的影像。(比例尺 ─ 1厘米)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傳媒)
其實早於19世紀開始人類已研究恐龍化石,對恐龍的外表、行為有過許多不同的假設與幻想。
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超真實恐龍紀錄片《與恐龍共舞》,講述三疊紀到白堊紀地球的環境變化及恐龍習性,當中有不少篇幅描繪「恐龍之王」暴龍的英姿。節目製作認真,對暴龍型態的描述繪形繒聲,當中固然有化石研究所得,但亦有不少依現代物理分析推斷的假設。
例如膚色,色素根本沒辦法保存幾百萬年,一切只靠推斷。基於現代獵食動物大多擁有與環境相近的膚色與毛色,就推斷暴龍的膚色是以墨綠色或土色為主。又例如多年來大家都以為暴龍是殘暴的掠食性動物,最經典莫過於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但近年研究就顯示,暴龍的身體構造或許不適合高速奔跑,巨大的腳板及強力的大腿肌肉更大機會是為長時間走動尋找腐肉而設。
(左)1999年 英國廣播公司製作《與恐龍共舞》裏的1:1暴龍模型。(圖片來源:BBC)(右)1993年 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能高速奔跑的暴龍 ,事實上侏羅紀時代根本就沒有暴龍。
多年來其他暴龍顏色幻想圖
由此可見,要證明恐龍的外貌和習性是一場持久戰,每一次新發現或者技術突破都令我們更接近真相。
雖然文博士坦言在230個近鳥龍屬化石標本裏,只有12個成功於高能量激光下顯示出螢光紋路,但他亦預期︰「LSF技術將成為古生物研究中一個重要的主流技術,我和研究團隊希望此技術能發揮功效,進一步推動古生物研究的發展」。
資料來源:
香港大學傳媒新聞稿
香港大學通訊
每日電訊報
BBC
ABC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