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過新年:唔食盆菜食啲乜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4-02-09 (Fri), 08:00

「市區的盆菜,只是用『盆』裝著『菜』。」

對鄧達智來說,城市盆菜和他們鄉村盆菜的分別就是如此。圍村吃盆,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形制上也複雜得多。流傳到城市的盆菜形式,只屬於三等菜;在圍村人眼中,還可遠遠吃得更矜貴雅緻。

第一等:九大簋 

或稱九缽、九碗、九子碟,將九道美食分別以大碗盛載,味道不會摻雜,三碗一斜排放滿一大圓桌,才是上一兩代人圍村宴客的最高標準,菜式可以有雞、神仙鴨、冬菇、鮑魚、燕窩、炸蠔、南乳鵝、蒸烏頭等。九大簋是有錢人才擺得起,用來招待上賓,還有九子登科的意思。燦叔說:「以前弄九大簋是最威!鄉下人沒甚麼事忙,弄食物最在行。」

第二等:兩餞四缽

兩餞(正寫為上「餞」下「皿」)是兩個大湯盆,份量約為盆菜的二分一。一盆是豬腩肉(下墊豬皮、魷魚等),一盆隨意(如陳皮鴨湯);四缽分別是雞、魚丸、炸蠔、雞飯等菜式。為普通宴飲之用。

第三等:吃盆

把多樣食材同放在一盆中侍客,倒是方便之舉,卻欠高貴。但經過千百年來的洗練,鄧氏族人也吃出一套最佳食法:「一定是最淡的在底部(如蘿蔔、魷魚、豬皮);豬肉在中層,等煮過的豬肉的汁流下去淡味的一層,帶起它們的味道。最上層則是濃味的炸魚、魚蛋、雞、冬菇等。蘿蔔就這樣煮會很濃味,但如果等它慢慢吸收汁料,味道就剛剛好。市區一般的盆菜完全沒有這個概念,只將食材放在一起便算。」

盆菜何以從鄉村普通菜變成城市寵兒?原來是因為鄧達智在一九九六年在自家祠堂設了一頓盆菜宴,吸引了各方友好甚至傳媒到來品嘗,後來旅遊協會(今旅遊發展局)人員照辦在港舉行千人盆菜宴,令盆菜從此聲名鵲起。鄧達智雖然不是盆菜擁躉,但仍樂於每年在家鄉祠堂設宴,招呼愛吃盆菜的城市朋友。他認為盆菜的精神在「環環緊扣」與「和而不同」:各種不同的食材放在一盆,味道卻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近年圍村人都嫌九大簋和兩餞四缽太繁複,許多人擺宴都只擺最簡單的盆菜了。圍村真滋味,會否有一天也只成為記憶?圍村傳統粗菜意外成為城市新年文化之一,本算是一樁美事,可是盆菜本來的身分,除了原居民外,將來還有多少人記起?

受訪者:鄧達智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Hong Kong Discovery野外動向》雜誌 vol.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