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型沙灘的生物

 
 
生活頻道 野生探索 寫作人分享 遊與學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9-27 (Sun), 08:30

生境

沙灘可分為顯露型及遮蔽型兩種,類型取決於海岸受海浪沖刷的強度。汀角的沙灘屬遮蔽型沙灘,即海岸受海浪的沖刷程度較小,同時沙灘的沙粒相對較為幼細。


▲ 細小的沙粒加上穩定的環境,讓海水能儲存在沙內較長的時間,所以相比顯露型沙灘能吸引較大量及較多種類的物種。(AFCD 攝)

此外,汀角有大石及礫石散落於海岸,因此沙灘上零星分布了礫石灘。

驟眼看來,這些石灘看似亂石散落,但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這些石灘其實充滿生命的軌跡。不論是大石的堅硬表面還是它們與碎石間的空隙,都能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或庇護的地方,讓牠們避開熾熱的陽光、防止脫水,或抵禦水鳥等捕食者。(AFCD 攝)


▲ 短齒蛤(AFCD 攝)


▲ 石蠔(AFCD 攝)

海岸生物

沙灘上的生物可根據牠們的居住習性分為三類:

1. 表層居住動物稱為「附底動物」。大部分附底動物都是行動迅速的甲殼類動物,例如蟹,當中大部分以進食已死的生物或攝食沙粒中的碎屑為主。


▲ 麗彩招潮蟹(AFCD 攝)


▲ 長趾細螯寄居蟹(AFCD 攝)

2. 穴居動物又名底內動物,包括淺層或較深層的穴居生物,這類動物大多屬雙殼類和蟲類。


▲ 朽葉蛤(AFCD 攝)


▲ 邱米管體星蟲(AFCD 攝)

3. 間歇穴居動物視乎潮汐周期,牠們可以是表層居住動物或是穴居動物。


▲ 灘棲螺(AFCD 攝)


▲ 粗紋織紋螺(AFCD 攝)

生物不論是居住在沙灘表面還是底層,牠們都須面對不同的生存困難。

生物生活在沙灘表面雖然較易找到食物和伴侶,但退潮時,身體曝露於熾熱的陽光下,會增加脫水及受熱的壓力,同時被海浪沖走的危險也較大。

相反地,儘管穴居動物不易被海浪捲走,同時又易於躲避捕食者及減低脫水的風險,卻須面對尋覓食物和伴侶的困難及缺氧的風險。

文章授權轉自《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文、圖: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