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滘的再生
自從第二次大戰後,香港的原生樹林幾乎盡毀,到處留下一片光禿的遺憾景況。幸而80年代以前,政府在各處實行植林計劃,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就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例子。這裡密林深澗,深受大帽山溪水的潤澤,百物滋長,生機處處,是觀鳥、尋蝶、點蟲、遇蛙和賞花者的天堂。
鬧哄哄的斜路
從大埔道松仔園(註一)下車,很快便到達小公園和停車處。起點是一段斜路,兩旁巨木參天,早上常擠滿了晨運客,人與植物同樣熱鬧。右邊生長了一些喜陽植物,例如「香港瓜馥木」,是本地三種瓜馥木中唯一沒有毛的;「臀果木」則在葉底有兩個小白點,令人一眼便認出來。這裡有黃、啡、藍、紅四條行山路線,最短的是紅路,不消3小時便可走畢,但最長的啡路則必須花整天的時間。斜路旁有一所別墅,門前有兩塊巨石,石下的陰暗處生長了一片「陰地蕨」,石上則舖滿了愛陽光的「伏石蕨」,一陰一陽,相映成趣。它們同時都展示出異形葉的特性:面積較大和較多的營養葉盡量吸取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繁殖葉則負起產生孢子四散繁衍的重任,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
秋天在地上可以找到落花片片,紫艷猶在,是藤本植物「大花老鴉嘴」。它的果實由一個球形和長喙形組成,特別在果子裂開時,極像烏鴉的喙,因而得名。花期時可欣賞它在半空蔓延成壘的壯觀景象。它長得有點像牽牛花,所以又名「大花山牽牛」,不過花色帶紫。它的莖和葉還可治蛇傷。
猛龍過江
過了小橋,走過泥路,在一處大型休憩場地有涼亭和桌椅,四圍佇立著多年植林的成果。也不知何時引來猛龍進駐,抬頭盡見游龍在半空環迴穿梭的奇景!這裡的地標植物是「過江龍」,又名木腰子、榼藤(註二)等,是屬於含羞草科的粗大藤本植物。這種愛攀高的植物,平日難以目睹它的真面目,但在秋冬果期時,長達一米多的大型莢果卻遙遠可見。我一直都歎息這裡的巨龍不會開花結子,今年卻喜見它結了長長的刀形莢果,碩大的種子串懸在半空!過江龍的種子是個大型的浮水育嬰箱,令胚胎能越洋過海地尋找居所,是個奇妙的小東西。我國用榼藤為藥已有千多年歷史,據說最初由一群道士在海南島發現了它,並以它為解毒聖品!
走入天然樹林,每年秋冬期間,濕潤的草地上開滿朵朵紫花,正凝神地傾聽著每位遊人的笑語。它是爵床科,馬藍屬的四子馬藍。從種加詞tetraspermus(拉丁文解有四顆種子)可見,每個果實內藏四顆種子,四子之名亦因此而來。它的花是漏斗狀,淡紫色花瓣5片相連,素麗脫俗。馬藍(又名板藍根)是治感冒良方,曾在「沙士」一疫中聲名大噪,但四子馬藍也不是泛泛之輩,能治風濕跌打和腫痛等病症。
走進紅路的幽暗密林,遇見「猴歡喜」,結滿了長刺的果實,一個個小「流星鎚」掛滿樹上,趣緻可愛。左邊小山坡常常可以見到一種呈現金屬紫藍的果子,全身披黃毛,就是茜草科的「毛雞屎樹」。名雖為樹,但其實它是灌木;雖有「雞屎」之名,但揉碎葉子所發出的雞屎味還遠不及。
「臭」名遠播的雞屎藤呢!
走到最南端,是一片耳柯林,也是香港最大的一個種群。耳柯又名卷葉石櫟,屬於殼斗科。這裡的耳柯群已長得很高大,成熟的耳柯甚至可長高至30米。隨手拾起地上的一片落葉,會發現它的葉十分厚,邊緣向下反捲,這亦是其特色。耳柯的模式標本(註三)原來採自香港,所有植物學者要查明手上的標本是否同種,都要與這「香港貨」對照。放下落葉,待明年7、8月再來尋找地上的特色小堅果吧!
植林與天然樹林的融和
經過管理站,可順道探望一下那銀杏的雙雙倩影和滿樹毛果的黃毛榕。轉過了引水道的180度彎,從起初的斜路下山,聽著藍翅希鶥在高樹上為清晨高歌,我也隨之然感到豁然開朗!藍翅鵗鶥本是稀客,在香港的蹤跡不多,但喜見近年它已定居大埔滘,可見這裡已發展為成熟的自然保護區,在此植林與天然樹林互相交雜,締造出一片融和的景象。
文、圖:趙志輝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