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守護者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5-02 (Sat), 10:30

在茫茫大海,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在。

大海孤島上的燈塔,在數個世紀以來,一直靠著燈塔上的工作人員,無懼風吹雨打,獨守荒涼之境,默默為無數的航行船舶守望。

自一八九三年建成橫瀾島燈塔,直至一九八九年全面自動化的百多年間,香港的燈塔便是靠著一班忠心耿耿的燈塔守護者,在杳無人煙的荒島上,全天候確保燈塔的運作,以保護航海通道安全暢順。

隨著香港的燈塔已全面自動化,現在已不需人員留守海島,大部分昔日曾在燈塔上駐守的人員亦已退休,仍在職的寥寥無幾。以往在香港的燈塔主管,一般都是英國人、澳洲人或中歐混血兒。後來華人漸漸取代燈塔主管的位置,當局對燈塔人員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管理燈塔的高級員工,大都是讀工程,熟悉電子機械運作。直至二十多年前,一般負責燈塔或其他輔航設備的基層人員,都出身於水上人家,因為他們熟水性、能捱風浪,而且十分勤勞。

海事處高級技工鄭畢勝是其中一名曾經駐紮橫瀾島燈塔的人員,在一九八五至八九年在橫瀾島燈塔工作,見證著燈塔的黃金歲月和完成歷史使命。鄭先生本身亦是水上人,他說:「在我還小的那個年代,可以完成小學課程已是很了不起的事。加入海事處輔航設備及繫泡組後,絕大部分工作知識都是邊做邊學。」

橫瀾島燈塔是香港現存燈塔之中最具規模。在全面自動化之前,橫瀾島燈塔全天候有約十名人員駐守工作,包括一名總燈塔主管、兩名燈塔主管、數名服務員及一名廚子。在這裡工作的人員,時時刻刻都要金睛火眼,監察香港東南水域的一切動靜。除了在天陰和夜間維持燈號,燈塔人員亦負責接收預備進入香港水域的遠洋船隻的訊號。

在橫瀾島放眼四方,浩瀚汪洋和蔚藍天空連成一線,只有一片無盡煙波和零星荒島。橫瀾島上紅白兩色的燈塔,便顯得十分醒目。海事處助理電氣督察胡保強說:「進入香港的大型遠洋船隻,一般會取道藍塘海峽或西博寮海峽進入維多利亞港。因此一看到橫瀾島燈塔,便知道快要到達香港了。」胡先生一邊檢查燈塔頂端的旋轉訊號燈,一邊解釋說:「以前的訊號燈以石油為燃料,而旋轉儀器則浮於水銀上,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訊號燈設施。當年的燈塔工作人員會依靠肉眼觀察天氣和海面狀況,在夜間、濃霧和陰霾密佈的時候亮起訊號燈。現在這組燈泡連接著一個感光儀器,只要儀器感應到外面光度不足,訊號燈便會自動亮起。這組燈泡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有雙重保險。若沿用的訊號燈出現故障,另一組燈泡便會自動亮起;若這兩組燈泡或電源都出現故障,它還會自動轉換至一組緊急訊號燈,確保訊號燈可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運作正常。」

橫瀾島燈塔不單負責導航,這裡的人員亦負責為天文台收集本港東面的氣象資料。胡先生指著橫瀾島碼頭旁邊的儀器說:「這個就是測量海水溫度的儀器;測量風速、能見度儀表和其他氣象數據的儀器在島上另一面。以前我們要抄錄每個儀器的數據,再發送到天文台,現在這些數據都會自動透過衛星傳送回天文台。」其實,橫瀾島上的天文台自動氣象站,可以測量能見度及幫助監察橫瀾島附近的天氣情況,加強香港東南海域天氣的監測工作,進一步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並為海上救援行動提供香港外海天氣及海面情況。

我們收聽或收看天氣報告時經常會聽到:「潮濕的海洋氣流正影響廣東沿岸……橫瀾島的平均風速達到每小時55公里……本港今早有霧,橫瀾島的能見度曾下降至100米左右……」能見度對航海安全甚為重要。橫瀾島有一巨型響號,直至使用電動響號之前,船舶都是靠座落在發電機房上的一座古董霧號,由蒸汽所產生的壓力吹響警報。「霧號一響,方圓幾海里的船隻都可聽到,船員便會提高警覺,免得船隻在濃霧中觸礁或撞船。」鄭先生說:「霧號的聲響巨大得震耳欲聾,我們在島上可受罪了。你想知道霧號的聲音是怎麼樣嗎?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在電視天氣預告,那段預告大霧的動畫背景音效,就是橫瀾島霧號的聲響!」

有人說,在燈塔駐守,就如古代被發配邊疆。海事處輔航設備監督葉健生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燈塔人員要做滿一個月才有一星期假期,後來改為每做滿一個月便休息兩星期;七、八十年代,燈塔當值人員工作一星期便休息一星期,即有兩隊人員輪流駐守燈塔,每隊駐守一星期。」

儘管燈塔人員駐守時間變得更合理、更有規律,但由於長期與外界隔絕,飽受日曬雨淋、風吹雨打,在燈塔的生活絕不舒適。橫瀾島位處香港水域東南邊陲,四面荒蕪而空曠,完全沒有天然屏障抵禦風暴。「日曬雨淋是家常便飯,遇到颱風就不得了。四周海洋捲起滔天巨浪,拍岸的驚濤可濺至島的山腰,打在臉上身上的都分不清是浪花還是豆大的雨點。每逢颱風侵襲,我們更要緊守崗位,確保來往船隻的航行安全。」鄭先生續說:「整天風雨吹打得門窗咯咯作響。我們在外面走動,要死命捉緊欄杆,半蹲半伏在地上慢慢爬向前,才不會被強風吹走。」

燈塔人員每時每刻都要面對變幻莫測的天氣。除了颱風,人員面對另一困難是水源。由於橫瀾島上並無任何天然水源或自來水,所有在島上用的水都要靠雨水。橫瀾島上有四個大水缸,島上的建築物和斜坡上都有引水管,盡量收集雨水,並儲存在水缸內。

由於位置偏遠,所有燈塔人員需用的物資,都是靠每星期送返工作人員輪更的船隻送到。物資送到之後,工作人員還要親自抬著物資,走上差不多三百級沿著島嶼地勢的梯級,到島上的儲藏室或宿舍。後來當局在碼頭旁邊修建了一道鐵軌,可以直接從碼頭將物資搬運上去。燈塔人員整個星期的伙食,都是每星期補給一次。鄭先生說:「當時我們的伙食很簡單,都是米飯、麵條、蔬菜、少許肉類和罐頭食品之類的東西。有時,我們會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後,爬到岸邊的岩石上釣魚,或拾貝螺或捉螃蟹,忙裡偷閒之餘,又可為大家在飯桌上多添一碟清蒸海上鮮!」

那麼病了怎麼辦?「哈哈!那就得靠自己了。」鄭先生笑道:「橫瀾島上有簡單藥物,可處理一般小病。若員工得了大病,便要召喚工作船前來,接走患病的員工到港島的醫院。不過工作船過來橫瀾島要大半天,可能要等到第二天才可回程。這樣折騰已耽誤病情兩天了……我曾經試過一連好幾天,喉嚨痛得不得了,島上沒有消炎藥物和抗生素,但又不好意思召船去看醫生。結果我在廚房裡找到了幾顆洋蔥,便不理三七二十一把洋蔥生吞活剝吃掉。哈!生洋蔥果然可以殺菌消毒……第二天,嚴重的喉嚨痛竟然不藥而癒。」

雖然資源有限,為了在島上生活得舒適一點,燈塔人員都會絞盡腦汁,為枯燥的工作環境增添一點情趣。在前總燈塔主管的宿舍外面,有一個自成一角的小花園,花園裡有大紅花、杜鵑等色彩鮮艷的花叢。從燈塔向宿舍一路走到發電機房,有數棵松樹和一棵茂盛的桑樹,在太陽猛烈的日子提供一點綠蔭。宿舍內有簡單的傢具和少許娛樂設備,如電視機、象棋、飛鏢等。其餘的工餘時間,工作人員可以看看書、翻翻雜誌,或到岸邊釣魚,但若要與家人和朋友聯絡,便要等到工作滿一星期才可放假回家。「在那些年頭,通訊設備相對落後,對外聯絡就只靠塔樓內的緊急電話。家屬若有非常緊急的事情,都要通過海事處才聯絡到燈塔人員。若有人請你去聽電話,即是家裡出了狀況。雖然非常掛念家人,但還是忍耐一下好了。」鄭先生無奈地聳一聳肩說。

人並不是孤島,人們總要在不同的社群中相處。在燈塔工作的人員,卻要無奈地面對坐困孤島的苦況。要做好燈塔人員這份工,除了要有良好體能,心理素質亦要非常高。「要應付繁重和有危險的工作並不是問題,要面對孤獨和與世隔絕的環境才是挑戰所在。」鄭先生繼續說:「曾經試過有一名員工,可能想家想得太厲害,或感到太孤單不懂怎樣抒發,竟然發狂起來,拿著刀猛劈木門,嚇得我和身旁的同事馬上跳窗逃跑。」

大概在這裡捱得過幾個年頭的人員,都是樂天知命、能屈能伸,十分敬業樂業。儘管面對風雨浪潮,負責維持燈塔和其他導航設備正常運作的人員,仍樂觀迎接每天的工作,讓飄洋過海的船隻,找到安全的航道和正確的方向。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海事處 & 古物古蹟辦事處
特別鳴謝:海事處、古物古蹟辦事處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5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