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众】龍虎山是步重要的棋 - 王福義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寫作人分享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2020-01-03 (Fri), 09:30

王福義教授 - 龍虎山郊野公園 Q&A

王福義教授,前漁護署助理署長,在任時曾主理將龍虎山劃為郊野公園。當年的決定,令原本「冇皇管」的龍虎山,在短短20年間變成大樹林蔭、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港島西後花園。

 

Q:龍虎山名字何來?

A:龍虎山原名叫 Hill Above Belcher’s(卑路乍上的山丘)。Belcher 即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Sir Edward Belcher(愛德華·卑路乍爵士),他於1841年登陸香港,是第一個繪製香港島及附近海峽地圖的人。港島有許多地方都以他命名,像卑路乍灣、卑路乍街,還有現在的寶翠園 (The Becher's)。所以後面的山丘 - 龍虎山就是 Hill Above Belcher’s。所以龍虎山本來沒有中文名,這個名是後來由本地記者改的。


Sir Edward Belcher 愛德華·卑路乍爵士

 


卑路乍爵士於1841年於香港島進行測量後繪畫的香港地圖

 

Q: 龍虎山郊野公園於本地保育工作扮演什麼角色?

未劃成郊野公園之前的龍虎山,有很多行山人士自行開墾土地,多處被破壞,沒什麼野生動物,而且很醜。薄扶林郊野公園由兩塊分開的地做成,龍虎山剛好就在中間的空隙,將這裏變成郊野公園,就可以將薄扶林連起,延伸到香港仔及大潭郊野公園。整個香港島的郊野就有連續性,讓動物可以有更大的活動範圍。

港島區郊野公園分佈圖

23 - 龍虎山
19 - 薄扶林

4 - 香港仔
5 - 大潭
18 - 石澳
20 - 大潭(鰂魚涌擴建部分)

按此瀏覽完整香港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分佈地圖

 

Q:自1976年制定《郊野公園條例》,1977-1979年共成立了21個郊野公園。既然龍虎山在保育上有重要性,為什麼當年沒有列入郊野公園?

A:龍虎山上有個松林廢堡,而松林廢堡當年已經有市政局(相當於現在的康文署)管理,管理模式比較接近市區公園,因爲當年成立郊野公園的目的是保育未受保護地區的水土,所以未有將龍虎山納入。

 

Q:成立郊野公園前龍虎山是怎樣的?

A:龍虎山近市區,有許多晨運客上山見朋友、飲茶、打牌,他們會圍在一起「開枱」吃飯,有些還會將家中不要的傢俬、神像搬上山,真的「當正自己屋企」。但後來有些行為變質,例如建廟向途人收過路費、擅自開墾土地等等。


龍虎山上晨運人士於郊野公園成立前創作的「紅毛泥佛像」,到現在還不時有人獻花

 


已拆卸的觀海寺

 

Q:當時用了什麼方法勸已經有「地盤」的晨運客離開?

A:其實當時的情況比較像談判,我們提出要拆檔、搬走傢俬,但同時答應在原址興建一個涼亭讓他們日後可以繼續享用。有些晨運客希望自己帶種子上來於斜坡種植,可是變成郊野公園後隨地種一定不行,我們就特別劃個指定種植區讓他們種。有人習慣跟朋友泡茶聊天,我們便建爐頭讓他們煲水,龍虎山是唯一一個有這種設施的郊野公園。至於亦有人希望建佛像......這個就真的只能拒絕他們了。


龍虎山是唯一有爐頭(圖右)讓行山客煲水泡茶的郊野公園

 


龍虎山有多個衣架、石春路等供行山客享受的設施,密度絕冠

 

Q:為何有歷史水務設施的碧珊徑、還有龍虎山晨運徑的主要部分克頓道會被排除在郊野公園範圍外?

A:如看以前的地圖就能看到,碧珊徑是「Conduit(引水道)」,由渠務處管理,所以不方便納入郊野公園範圍。而克頓道因為有許多車使用,是條有街燈的道路,會有工程車出入,由地政總署管理。教你一個貼士如何分辨,郊野公園內是不會有街燈的,所以如果有街燈的路,就是由其他部門管理。

 

Q:以前松林廢堡是由市政局以市區公園模式管理,跟現在郊野公園管理有何分別?

A:分別很大!以克頓道的16號涼亭與對面的公廁範圍為例,它們現在仍然由康文署管理,雖然位處郊區,但你可以看到這裏的圍欄密度非比尋常,而且漆上與環境不融合的顏色。而16號涼亭就有對聯,那是區議會設施的特色。市區公園與郊野公園最大分別是:不准狗隻進入。如果你有留意,郊野公園出入口處,離開郊野公園那個方向,通常會有塊牌寫著「請牽引你的大型狗隻」。這塊牌在進入郊野公園時,或者在郊野公園內是看不到的,因為郊野公園範圍內狗隻是自由的。當你要離開郊野公園,要進入市區才需要更嚴格管住你的狗。


位處郊野,卻禁止狗隻進內的克頓道休憩處為康文署管理的市區公園

 


設計華麗、有對聯的16號涼亭則由區議會建設

 

更多文章:lungfushan.hku.h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