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分類原則可得出不同的結果,最常見的分類原則有三種:
單果(單花果)
由一花內單一子房(含單心皮或多心皮)形成的單一果實。大部份被子植物的果實屬於此類型。
單果可根據果皮質地再細分為肉果及乾果,肉果顧名思義是果實肉厚多汁,乾果則是乾燥堅實,乾果再細分為開裂及不開裂兩類。根據個人的觀察,在香港果實類型當中較常見是蒴果、漿果及核果,其次是蓇葖果、莢果及瘦果(包括連萼瘦果)。以下所舉的例子是我認為在本土較常見的,給大家參考之用,但由於擁有這幾類果實的品種太多,未能盡錄。
柑果
由多心皮合生雌蕊發育而成,外果皮堅韌,含揮發油。
部分例子:
● 芸香科 柑橘屬
漿果
外皮很薄,中果皮與內果皮融合成肥厚多汁的果肉。
部分例子:
● 茄科 茄屬
● 忍冬科 忍冬屬
● 葡萄科
瓠果
具堅韌果皮及多數種子的不開裂果。
部分例子:
● 葫蘆科
梨果
多心皮、子房下位的雌蕊受精後,包圍子房的花筒與子房一同發育成的不開裂果。
部分例子:
● 薔薇科 梨屬
核果
不開裂果,外果皮薄而柔軟,中果皮肉質多汁,內果皮形成堅硬核,內有一粒種子。
部分例子:
● 薔薇科 櫻桃屬
● 茜草科 的 九節屬 及 粗葉木屬
▲ 我們熟悉的奇異果原產於中國,稱為彌猴桃,紐西蘭人把它帶回國,經栽培改良後,再取個有趣的名字,成功推出市場,全球熱賣。圖為日本野生的彌猴桃屬植物果實,漿果的一種,比拇指稍大一點,味酸。
▲ 圖為薔薇科梨屬植物,此屬植物結梨果。
▲ 圖為薔薇科櫻桃屬植物,此屬植物結核果。
▲ 忍冬科珊瑚樹鮮紅欲滴的核果。
▲ 圖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此屬植物(如柚子、柑桔等)結的是柑果。
▲ 葫蘆科的果實多為瓠果。圖為山苦瓜(野苦瓜、短角苦瓜),是食用苦瓜的變種,圖中的瓠果已經成熟、開裂,紅色的假種皮內含有種子,這種熟到裂開的瓜,在菜市場不太有機會看到,因為我們平日食用的蔬菜類瓠瓜,都是未完全成熟的果實,原因是太「老」的瓜不但乾身而且纖維多,不太好吃。
莢果
由單心皮發育而來,成熟乾燥後同時由背、腹縫線開裂。
部分例子:
● 豆科
短角果
十字花科的果實,果實長度是果寬的兩倍以下,兩個心皮瓣片從宿存胎和隔膜(假隔膜)處分開。
部分例子:
● 十字花科 的 薺菜屬 及 獨行菜屬
蒴果
由兩個或更多心皮發育而成,成熟後有數種開裂方法。
部分例子:
● 錦葵科
● 山茶科
● 大戟科
● 馬兜鈴科
蓇葖果
由單心皮發育而成,成熟乾燥後只由背縫線或腹縫線開裂。
部分例子:
● 蘿摩科
● 梧桐科 的 梧桐屬 及 蘋婆屬
● 八角科
長角果
開裂方式跟短角果一樣,只是果長大於果寬兩倍。
部分例子:
● 十字花科 下多個屬
(如蕓薹屬、蔊菜屬)
▲ 豆科的果實都為莢果,多數具有複葉。部分分類學家依據花型,把豆科再區分為蝶形花、蘇木、含羞草三個亞科,亦有專家認為它們應升格為三個科(此乃香港植物誌現時所採用之系統)。圖為大葉千斤拔(蝶形花科)的莢果。
▲ 大頭茶褐色的蒴果。
▲ 毛馬齒莧的周裂蒴果(或稱蓋裂蒴果),沿橫向環線開裂,形成一個頂蓋。
▲ 蘿摩科馬利筋的蓇葖果,成熟時單縫開裂。
▲ 桔梗的孔裂蒴果,由多個小孔開裂的蒴果。
▲ 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的長角果。
▲ 十字花科薺菜屬的短角果。
翅果
具翅的乾果
部分例子:
● 槭樹科
堅果
具單個種子的堅硬果實。
部分例子:
● 殼斗科
瘦果
單室、單種子,種子只有一點跟子房壁相連。
部分例子:
● 毛茛科
穎果
單種子,種皮與果皮癒合。
部分例子:
● 禾本科
▲ 殼斗科植物的果實為堅果,圖為黧蒴錐之果實(黧的本義是黑中帶黃的顏色)。
▲ 毛茛科的禺毛茛,多個瘦果聚生在一起。
▲ 菊科植物傳統認為結的是瘦果,最近有專家提出由於它的果實源自二心皮,並於子房下位形成,與一般單心皮、子房上位的瘦果有所不同,故把菊科果實稱為連萼瘦果(或菊果)。圖為剪刀股,多個連萼瘦果聚生在一起。
▲ 圖為槭樹科槭樹屬植物,此屬植物結的是翅果。
▲ 禾本科的薏苡結的是穎果。
待續…
文、圖:朱惠玲博士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