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礦影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鞍山探索館
2019-10-30 (Wed), 11:30

鞍山礦影

文:李炳森 (信義會鞍山探索館導賞員)


馬鞍山一個關閉四十多年的鐵礦埸附近,有幾十間用木材及石屎和鋅鐵搭建的舊屋,分佈在山野間的草叢,四周環境異常恬靜幽美,雀鳥聲可聞。

有誰想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有近萬名礦工及家屬居住其間,每日有三千名礦工深入地下礦洞,夜以繼日辛勤工作,周圍礦村生活好像一個小型社區。

早在日治期間,馬鞍山礦場已有千多名礦工在山上開採磁鐵礦。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期間,大批難民自中國逃港,留在馬鞍山加入礦工行列,高峰時達近三千人。

當年馬鞍山鐵礦場是採承包制,由礦場監督及工頭自己搵同鄉及熟人做工人,五十年代礦工每天工資只有一元,工頭每人抽佣一毫,另一毫則是公司承包的醫療保險,包括礦工及家人的醫藥費用。

因為當年馬鞍山上交通不便,往山下睇醫生收費昂貴及往返費時失事,故礦場老闆特地用醫療保險費用聘請醫生及護士在山上為礦工及家人診病。

當年由於礦工生活清苦,每天只有八毫子落袋,不足以糊口,單身人士可以居住在礦場老闆提供的單身工棚宿舍,有家眷者則可安排在礦場附近自行搭建寮屋及石屋居住,並可種植或養家禽維生。

另一方面,當時不少國內傳教士亦因逃避戰亂或被驅趕來港,落腳在馬鞍山礦場向工人傳教,及舉辦義學給礦工子弟灌輸教育。一九五二年間,馬鞍山上已有有基督教信義會及天主教聖約瑟設立教堂,小學及幼稚園,各自收生百多二百人,並負起傳道和教育工作時向學生及教友提供免費食物,衣服及醫療援助,彌補礦工收入不足。

這些教濟品,大都由歐洲基督教及天主教母會提供,包括奶粉、米糧、罐頭食物,定期分發給教友及學生。

每逢大節日就是學童玩尋寶遊戲的日子,因為他們不時在救濟品的舊衣物中找到一些遺下的美金或錢幣,亦曾有人將舊衣物袋內的芝士誤作勞工梘的趣聞。

每日清晨,馬鞍山礦村大街已像一個小型墟市,白粥、油炸鬼、腸粉、麵檔,饅頭叫賣聲此起彼落,就是連活魚海鮮亦有擺賣,這是賣魚佬每日下午經馬鞍山昂平山路行往西貢買魚,在凌晨再攀山越嶺,由西貢趕返馬鞍山在早上墟市擺賣。

礦山上曾出現不少有心人,年逾九十歲的張子騫牧師曾在馬鞍山信義會恩光堂傳教五十多年,見證馬鞍山鐵礦場的盛衰,他最近始返天家。 (編按: 張牧師已於二零一八年六月十八日,因病安息主懷,終年九十六歲。)

直至一九七六年馬鞍山礦場關閉,礦工相繼離開轉到山下公屋居住,並轉往地下鐵路及淡水湖等工地工作。兩間學校亦相繼遷往山下而落幕。

另有一名現年七十多歲的裘渝珠老師,曾在山上任教兩年,親身講述她任教兩年的山中感受,包括如何面對在沒有鋼琴下做音樂老師,和教育一班赤貧而天真無邪的礦工子弟的感受。

裘渝珠老師退休後寄情書畫,而她的其中一位導師卻是昔日她在馬鞍山上教過的一位學生廖鳳嬌,十五年九月她們二人在大會堂一個畫聯合展出作品。時間飛逝,轉眼已是四十多年的舊事。

信義會恩光堂及天主堂和馬鞍山240M.L.礦洞自去年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及二級歷史建築物後,沉寂數十年的馬鞍山鐵礦場又逐漸受人注意。

香港信義會五年前進行活化計劃,將在十多年前受山泥傾瀉而閉封的恩光堂,用了數百萬元進行修葺工程,四年前重新發展為馬鞍山探索館,是香港首間集合昔日工業遺產、宗教遺產、礦村遺產,自然體驗的活動中心,於週末及公眾假期免費開放給公眾人士,並不時舉辦親子活動,旮旯墟市活動、營地住宿活動香港礦山挑戰賽等,傳承昔日馬鞍山礦工背後的辛勞故事,及向市民提供馬鞍山保育價值觀,負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一日


鞍山探索館 - 恆常公眾開放

逢週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免費入場,歡迎參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