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至少22個香港水域魚類新品種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精選 寫作人分享
2019-08-08 (Thu), 18:15

長達四年的香港水底調查,發現至少22個香港水域魚類新品種!
BLOOM 香港推出本港專屬的全面珊瑚魚資料庫!


▲ 114 ° 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得到超過100名義工潛水員的支持,自2014年至今,在香港各個潛水地點,合共進行了逾176,537分鐘的水底調查工作。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香港分會(BLOOM香港)進行的一項水底調查計劃,發現至少22種在香港未有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該項114 ° 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自2014年展開至今,BLOOM香港集結超過100名義工組成潛水團隊,在香港各個潛水地點,合共進行了逾176,537分鐘的水底調查工作,成功記錄接近400個魚類品種,當中更包括多個在香港甚為罕見的受威脅物種。

相隔至少十年 再次在香港水域發現蘇眉

這項調查成功發現至少22種在香港未有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當中包括體型細小的印度細喉盤魚,以及經常把身體埋在沙泥中的帶鳚,這些魚類品種有機會因習性問題難,以致長久以來從未於香港水域被紀錄。是次調查同時發現包括蘇眉、香港紅斑、大海馬等在本港甚為罕見的瀕危魚類品種,根據記錄,上次於香港水域發現蘇眉已是至少十年前。香港在有關珊瑚魚品種及數量上的統計一直寥寥無幾,此次的大型水底普查有助了解香港珊瑚魚的整體狀況及分佈,從而更全面了解香港水域的生物多樣性。

為讓更多市民了解水底世界的面貌及多樣性,BLOOM香港整合調查所得的數據及資料,正式推出全港首個由公民科學主導的網上珊瑚魚資料庫,並以香港的經度坐標取名為「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網站」(下稱「114˚E調查網站」)。該網站記錄了來自至少88個珊瑚魚科,合共接近400個珊瑚魚品種的詳盡資訊及實照。

BLOOM香港海洋保育項目總幹事兼計劃發起人之一的佘國豪表示:「一直以來,香港人與海洋及魚類都有著微妙的連繫,近年越來越多香港人愛上潛水和浮潛活動。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的資料反映我們有必要提升對本港水域的認識,希望這個網站能夠成為大眾接觸有關香港及南中國海域珊瑚魚資料的通用平台,同時促使香港人加深對鄰近水域的認識。」


▲ 三刀 (Cheilodactylus quadricornis) , Photo by: Allen To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品種 管海馬 (Hippocampus kuda), Photo by: Eric Keung

為環境評估項目及設立海洋保護區提供可靠參考數據

調查計劃收集到的資料亦有助分析珊瑚魚在本港各水域的分佈地點,這些數據將有助專業人士及保育團體,以更有效的方式評估沿岸發展項目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同時為科學及學術研究提供基礎資料。當香港有約40%土地被劃作郊野公園的同時,全港只有不足2.5%的水域被劃為海洋保護區,這些數據將有助有關當局在增加海洋保護區的研究上提供實質參考。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薛綺雯教授同時指出:「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中提到,希望於2022年前增加海洋保護區,這些數據將成為非常實用的工具,助當局分辨和評估生態價值相對高的區域,以優先進行保護。」

公民科學在港崛起

是次的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得到超過100名義工潛水員的參與,充分體現出公民科學能在香港的保育議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114˚E調查網站更期望於日後開放上載功能,讓本港市民上載在香港水底拍攝的珊瑚魚照片,為建立長遠的科學資料庫出一分力。我們亦希望該普查計劃能夠帶動更多人發起針對其他海洋生物,例如有關海底無脊椎動物的類似研究或調查計劃。

佘國豪總結說:「引述國際知名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的說話:『只有當我們了解才會關心;當我們關心才會幫忙;當我們幫忙,牠們才能得救。』這項普查計劃是我們對本港珊瑚礁海洋生態而踏出的重要一步,希望當越來越多人了解這些海洋動物,就有更多人有動力去保護牠們。」

詳情請瀏覽 114˚E普查網站


▲ 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網站記錄了來自至少88個珊瑚魚科,合共接近400個珊瑚魚品種的詳盡資訊及實照,網站將為市民、保育團體、專業人士,以至有關當局更全面地了解本港水域的珊瑚魚生態。

文、圖:BLOOM協會香港分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