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蜆八大守則 ─ 細蜆長流

 
 
生活頻道 野生探索 寫作人分享 WWF
2019-08-02 (Fri), 09:30

水口灣幅員遼闊、背山面海、環境清幽、生機處處。由多種海岸生境組成,包括紅樹林、潮澗沙灘同泥灘等。豐富嘅生物多樣性近年更令它成為生態旅遊熱點,每逢夏季的週末假期,不少遊人會專程跑來泥灘「掘蜆」。

過度採集所引致一連串生態後果
經媒體年前多番佈導,令唔少人慕名到水口灣進行休閒掘蜆活動。但係唔受規管嘅掘蜆活動不單導致過度採集,同時干擾當地嘅生物同棲息地,引致一連串生態後果,包括:沙泥層被翻動,導致海床地形改變、改變食物鏈嘅群種結構同埋蜆類物種數量減少等。一啲體形大到可以繁殖嘅蜆隻經常被人大量掘走,剩低喺泥灘嘅蜆類繁殖力有限,直接減少蜆類繁殖嘅機會。

掘蜆八大守則
為咗減輕掘蜆行為帶嚟嘅負面影響,本會和學者以及水口居民共同制定咗一套自願遵守嘅「掘蜆八大守則」。

八大守則包括:細蜆長流、知足常樂、輕裝上陣、填返個氹、避開紅樹、尊重生物、小心潮漲、不留痕跡。

  1. 細蜆長流:唔好帶走體形太細嘅蜆隻,等到佢地繼續成長至成熟並可以繁衍,令生態生生不息。
  2. 知足常樂:夠,就好收手啦,過度收採會對蜆隻族群造成災難性影響。
  3. 輕裝上陣:使用破壞性較低嘅掘蜆工具,例如小泥耙,佢嘅影響範圍較細,可以減輕對泥灘嘅生態影響。
  4. 填返個氹:掘完記住將水窪填平,加快泥灘嘅恢復速度。
  5. 避開紅樹:紅樹林同河流棲息咗好多蜆類以外嘅生物,遠離呢啲生態敏感地可以避免騷擾同傷害佢地。
  6. 尊重生物:尊重馬蹄蟹同埋其他生物,觀察時唔好踐踏、觸摸同埋傷害佢地。
  7. 小心潮漲:前往泥灘前,應先查清潮水嘅漲退時間,小心安全。
  8. 不留痕跡:帶走所有帶來嘅物品,留下嘅任何東西除咗會成為海洋垃圾,更有機會纏繞住野生生物。

瞭解蜆類保護尺
現時掘蜆活動唔受規管,掘蜆遊人都慣性「大小通吃」:將體形大隻可繁殖嘅蜆隻帶走,牠們的繁衍機會故然會減少;若然還未長至成熟的細小蜆隻亦同時被帶走,泥灘便沒有足夠蜆隻繼續成長以繁衍後代。因此,本會製作咗一把蜆類保育尺,等大家可以參考,邊啲蜆隻可以採邊啲蜆不應採。

保護尺嘅使用方法好簡單:首先平放蜆隻,比對測量圈嘅直徑,如果蜆隻可以穿過測量圈,咁就要擺返低唔好收採啦!

WWF正於水口灣進行有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及協助未來制定適切保育措施去管理棲息地和物種。我地需要大家一齊加入生態調查隊伍,即使沒有任何環境相關學科背景都可以幫手啊!(8月3日、11日、31日要人!)

詳情及報名:網上表格

 

文蛤(沙白)係水口灣經常被人採集嘅品種,本會建議,沙白長方最少要達到 40毫米(即4厘米)先好採集。

而呢四種蜆類:簾蛤(三角蜆)、青蛤(紅口蜆)、加夫蛤同埋綴錦蛤(菲律賓蛤仔)本會則建議體形最少要達 30毫米(即3厘米)先好採集。

如果掘蜆活動超過環境可承受的極限,不但對環境同埋生態造成破壞,仲會帶嚟其他負面影響。因此,希望大家掘蜆時能夠取得一個平衡點,進行休閒活動嘅同時,亦加入保育嘅概念,減少對環境造成干擾。

想了解更多關於關於蜆嘅資訊?快啲click入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