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熱窩不祇有羅密歐與茱麗葉

 
 
生活頻道 環遊世界 寫作人分享
2019-07-11 (Thu), 08:00

薩拉熱窩舊城
薩拉熱窩舊城

剛剛過去的6月份,我去了東南歐巴爾幹半島旅行,這次旅程經過的國家都是以前未去過的,由波斯尼亞出發,最後在保加利亞離開。

第一個飛機降落的城市就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薩拉熱窩」。鄭秀文一曲「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太年青的可能未聽過,歌曲在1994年推出,填詞的林振強似乎是講述一對身份對立的小情侶 Admira Ismić 及 Boško Brkić,,在1993年薩拉熱窩圍城戰結束時,在離開停戰區過橋時不幸被冷槍射殺而死,最後曝屍4日塞軍才出來清理,當時已經受各大傳媒報導,成為這次戰爭過後帶來悲慘的代表故事。

薩拉熱窩(Sarajevo)就是波斯尼亞(全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首都,一個和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地方,這裡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所在地,一直到蘇聯解體,南斯拉夫分裂,以至波斯尼亞戰爭。今天的薩拉熱窩,雖然離開戰火超過20年,不過很多舊城區的房屋仍然留下非常多的槍砲彈痕,就好似清洗不了人民心中戰爭的印記。


佈滿彈痕的牆壁

因為我只遊覽舊城附近,對於整個薩拉熱窩以至波斯尼亞都不了解,所以歷史民生就不談。在小小的舊城內主要景點不多,有幾座清真寺包圍著,舊街道都是紀念品、手工藝、找換店和餐廳及咖啡店,生活機能都要走數步到舊城外的小型超市,舊城很小,過兩條街就有酒吧、時裝店、銀行等,天主教教堂和猶太教教堂就在附近,可見薩拉熱窩是個宗教多元的城市。


薩拉熱窩的天主教堂

行出舊城,走到河邊,就會發現筆直的河道上,一條條各有不同的橋樑,最多遊客注足觀光的一定是「拉丁橋」,這裡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現場。

1914年6月28日一名塞族青年在拉丁橋邊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夫婦,就這樣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拉丁橋
拉丁橋

歷史沒有為薩拉熱窩帶來寶貴的教訓,戰爭一次又一次重複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拉丁橋歷史相當有價值,不過觀賞價值就很一般,我比較喜歡之後另一條橋 Festina lente,是現代設計的,有少少似個萬字夾凌空掛在河兩岸,不但設計獨特而且實用,中間製造出兩邊有頂的座位供路人休息。


Festina lente

另一條比較遠而且更普通的橋,就是歌詞內「在戰火中小情人 中槍雙雙倒地上 逝前她仍是讓他躺在懷」發生的橋樑 Vrbanja bridge,雖然這件真人真事吸引不少傳媒廣泛報導,但這條橋並沒有得到光環,沒有遊人來到這條橋。而最後橋的命名是用了Suada and Olga bridge,他們是這場圍城戰中更早的犧牲者。


Vrbanja bridge

回到舊城附近,遊客駱驛不絕,同時出現的就是修路和一些建設中的旅遊設施,對旅遊業充滿期望,外圍到處都是歷史留下的彈痕,不知道這些痕跡應該留下來保護與之共存,還是應該打做一個全新的薩拉熱窩。


薩拉熱窩市民在下棋

巴爾幹半島之旅給我一種比較沉重的感覺,一來是歷史中不斷的戰火,可能會帶給當地人民某些慘痛的回憶,或是可見的殘破舊建築,甚至槍砲下的彈痕。二來本身在地理上遠離富裕的西方,沒有極盡華麗的宮殿城堡,沒有標誌性的新穎建築。

這裡除了旅遊區及市中心,以外的都只有平淡簡約房屋,及很多未完成的或待售的空房子。或者他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富起來,另一面的可能更想平淡過活,免除爭名奪利的社會現實。戰爭久了,都想休息一下吧!


薩拉熱窩舊城的地標 — Sebilj 噴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