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之旅: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的失樂園 (2)】
生活頻道
環遊世界
寫作人分享
2019-06-05 (Wed), 09:30
前言:切爾諾貝爾核分為三個子禁區,分別是30公里,10公里及5公里子禁區。汚染程度一層比一層嚴重。承接作日,小編以經進入了30公里禁區,現向10公里禁區進發…
旅行車在關押口停下,經軍警人員核實後,旅行團再深入到10公里子禁區。
這個範圍已經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只容許工作人員白天停留,晚上必須退回「30公里禁區」。
因為泥土灰塵的輻射性相對較高,區內的工作人員大都戴上口罩避免直接吸入灰塵,而遊客也建議要避免接觸泥土。
不一會旅行車在河邊停下,看到幾個建築物,那便是核子反應堆群組,焦點當然是引發生核災難的4號反應堆。導遊更指出,因為資源問題,烏克蘭政府在災難後繼續運作其中三個反應堆,直到2000年才完全停止。聽到這裏,大家都十分驚訝這個不能相信的事實。
從舊照片中看到,爆炸後的4號反應堆已經局部性倒塌,現在可以看到的只俗稱「石棺」的防護罩。
1986年的核災難發生後,蘇聯政府動員9萬人,在短短的7個月內倉促建成第一代石棺,包覆反應堆,但隨著時間流逝,石棺漸漸出現裂痕。新的石棺在2016完功,直接蓋在舊石棺之上。也是人類史上最大移動式金屬防護罩,理論上可以使用100年之久。
這個石棺其實是一個鴕鳥政策,只能阻止輻射從天空擴散。至於地下,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有效的處理方法,只能用禁區這行政方法解決。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奇怪,這個反應堆應該是污染源頭,怎麼會出現在10公里禁區,而不是更深入的5公里禁區? 究竟有什麼比這源頭更汚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