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日「走塑」未?

 
 
生活頻道 綠.生活 寫作人分享 WWF
2019-05-04 (Sat), 09:00

香港和世界不少地區一樣,都受到海洋垃圾問題困擾。海洋垃圾泛指所有在大海或海岸環境中出現的非天然物件,小至洗面乳的微膠粒,大至洗衣機及雪櫃等,可謂「不應」有盡有。在眾多海洋垃圾中,又以飲管、餐具、包裝袋、膠樽蓋等即棄塑膠製品最常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在2014至2016年進行了名為「育養海岸」的大型海洋垃圾調查,發現逾百分之60至80的本地海洋垃圾,均屬塑膠製品。

塑膠餐具肆虐環境

不少餐廳都十分倚賴即棄塑膠餐具,然而這卻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環保署數據顯示,2005年塑膠餐具佔本地所有廢棄塑膠約百分之5,但在2017年已上升至約百分之9.6,增幅接近一倍。此外,WWF今年1月在鶴嘴(垃圾灣)進行了一次海岸清潔活動。在短短75分鐘內便收集到31袋、共重171公斤垃圾,當中以餐飲業的即棄塑膠最多,類別依次為飲品膠樽及樽蓋(3,741件)、即棄餐盒及杯(3,583件),以及食物包裝袋及容器(3,044件)。餐飲業塑膠產品對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 WWF-Hong Kong / 香港不少海灘經常布滿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的害處

海洋垃圾不但會令環境變得骯髒,對人類、生態以至社會經濟都會造成堪虞的後果。海洋生物既有機會被廢棄漁網(俗稱鬼網)纏繞,也可能誤吞垃圾,令健康及性命受損。此外,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海洋生物體內含有微塑膠。微塑膠容易黏上有害物質,如果人類進食這些海產,健康也有機會受損。

大家若發現沙灘滿布垃圾,轉身便可換個玩樂地方。但對海洋生物來說,沙灘與海洋就是牠們的家,不能輕易離開。我們是時候多走一步,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用品,為地球生態出一分力。

© Mandy Wong / 海龜屍體的腸臟充斥了大量海洋垃圾,包括尼龍繩、膠條、包裝袋等。

 

近8成港人支持規管即棄塑膠餐具

WWF於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期間,在本港共10個不同地區,透過公眾問卷形式成功訪問超過3,000人,以了解大眾對規管即棄塑膠餐具的態度,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支持立法規管餐飲業的即棄塑膠餐具。WWF亦與餐飲業者進行訪談,同時檢視與生活書院共同推行的社區走塑先導計劃,並向政府提出建議監管方案,以應對迫在眉睫的塑膠污染問題。


先減廢、後回收

保護環境的第一步,就是培養惜物減廢的習慣。雖然開始或會帶來少許不便,但只要持之以恆,往往可以感染身邊朋友,令更多人關注環境保護。外出購物時,不妨自備購物袋,避免使用膠袋;用膳或購買外賣時,可以考慮自備餐盒和杯。如果人人都改變生活習慣,便可以形成市場壓力,令生產商減少生產即棄塑膠用品。

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香港資源回收的步伐相對落後。以常見的PET膠樽(飲品膠樽)為例,美國加州的再造率達70%,德國及台灣更達到94%及95%,反觀香港只有9%。因此,我們除了減少垃圾外,也應積極做好回收,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


© Patrick Yeung / 海洋垃圾積聚在偏遠地點,包括海蝕洞,令清潔工人難以清理。
 

延續地球一小時精神

「地球一小時2019」中一項主要訴求,是希望餐飲業停止提供即棄塑膠餐具,及促請政府盡快訂立逐步淘汰即棄塑膠餐具計劃及時間表,並在2022年前禁制所有發泡膠餐具。如果你也想保護海洋環境,記緊簽署承諾,用行動為環境出分力,延續地球一小時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