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周北極圈​】萬卷書1-6退休才去不了的地方

 
 
生活頻道 環遊世界 寫作人分享
2019-01-18 (Fri), 12:30

上一篇萬卷書說過了冰川消減的情況,今次我們就去看看另一個很重要的生態系統。那就是北極地區的凍原 permafrost(下稱凍土)。除了冬天在北極海面結的冰面,對北極熊的生存是很重要之外,其實在北極圈內的凍土,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凍土內蘊含著千萬年來積聚的溫室氣體、例如甲乙烷,和不知名的病毒細菌等等,而冬夏兩季的大溫差亦令動土有不穩定的狀態,一旦凍土溶解,除了會釋放更多溫室氣體加劇氣候暖化,或釋出不知名病毒令生態系統有很大威脅外,地表上可能出現很多溶洞/滲穴/天坑。2017年在西伯利亞凍原地區都已經發生過同類事情。如果阿拉斯加的凍土大範圍溶解,地面的針葉林便可能倒下,大型的建設亦可能會突然倒塌。

2013年4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曾經有一篇報道,就是西伯利亞極北地區的原住民,都因為能在溶解的凍土中,拾獲巨大的長毛象牙、遠古動物的骸骨等等,能賺取高收入而放棄傳統的狩獵活動和生活方式。 對文化的保育和自然資源的維護造成一定影響。

〔15 years challenge〕

這一輯十五年前拍攝的相片,或許能做一個指標 /benchmark,令將來再去的你比較一下,同一時間的積雪量,便知道氣候暖化對凍土的影響。

約好了出租汽車公司的司機,一早天未光便到旅館一起出發,天氣算好、沒有風寒效應,只是零下十二度,在這裡不算很冷。一上車便和化名”約翰”的原住民司機打招呼,他說今天車程來回大概要12小時,所以便急不及待開車。

頭一個小時的車程,都是離開費班斯不遠的公路,還是柏油路面,沒有什麼特別,進入第二個小時,就停靠了在一個介紹阿拉斯加運油管的資訊中心。司機先生便落車,介紹這個非常複雜和浩大的基建工程,全長800英里(1,287公里)的運油管、跨越三座大山脈,大概有一半是架空的,以免由地底抽出的熱原油,將凍土融化,而令地基不穩。油管的建造和設計都能抵受極地的大溫差,特別的地質環境、風雨雷電,鏽蝕撞擊、甚至乎地震拉扯移動。而且每天都約有三十架巡邏車,24小時不停檢查,以免一旦洩漏,便能儘快通報、維修。所以油管由1977年開始運作了幾十年,都沒有大事故。反而在油管的終點禾的斯港口(Valdez)西南50公里外的威廉皇子灣白賴礁石(Bligh Reef),於1989年3月底有大型運油輪涉漏意外,做成海洋生態災難。(根據英國衛報2008年6月25日的更新報道: 美國最高法院將埃克森的懲罰性罰款由25億美元,降至5億。裁決書解釋: 懲罰性罰款不該高於公司賠償給居民的損失數額,而油公司亦聲稱已付出34億美元,去清理共1,200英里(1,931公里)的阿拉斯加海岸線。但其實幾十萬隻海鳥、海獅、高達70%的海瀨、貝殼類,和無數的阿拉斯加三文魚,過百條大小鯨魚等等,都在今次災難中消失了。下圖版權歸美國商務部的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應變及復修辦事處)


離開費班斯約100公里的範圍,樹木還是綠色的。


內壁4呎粗的高壓油管、裝設於可以抗地震的滑動支架上,柱上的鋁裝衡溫器,能確保金屬直柱不會因溫差而溶掉地上的凍土的,設計特別。


這就是會放入油管、作清潔油漬及維修的Pipeline Pig.


這種超大的 “32-wheelers” 運油車,將油運到公路的油站和服務站。


Dalton Highway; Alaska Route #11. Out House, and the aboriginal guy, driver "John".


進入廣大的凍土地區,在地殼移動可能較大位置,會見到它作"之字型"的舖設,以便應付天災導致的伸縮。


橫渡Yukon River 旭崗河之後,就代表快要到達北極圈邊緣了。


中途的地標不多,這個就是手指山。


見到這兩個路牌,就代表快到達了。

回到車上、繼續趕路,進入第三個小時車程,突然天陰,很大霧、視野降到很低,幸好進入第四個小時,就能到一個公路休息站,可用洗手間,或買一點零食、咖啡熱飲等。司機準備好的午餐盒,就在第五個小時享用了。是一份很簡單的三文治,就算車內有暖氣,還是被凍得彊硬了,但起碼能保持新鮮~哈。

約翰高速的雪地駕駛,令六個多小時後,就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圈邊緣了。那裡只有一個地標式牌坊和一間叫做 Out House的小屋,即是公廁。旱厠模式,什麼都沒有,即是一個最少有5至7米深的直坑。

在完全寂靜的環境,只有風聲、雪塊從樹上掉下的聲音,和一隻雪鳥輕鬆的叫聲… 這就是一片白的極地邊緣。。。

拍了一些照、思考了一下人生,逗留大概15至20分鐘,便要開始回程。就像攀山一樣:上山容易落山難。能安全回程才算完成。所以也不敢怠慢,然而心情是輕鬆了一點,因起碼已到了中途折返點。


這情況就是上一篇提及的"White-out",視野是很差的;照片已經調整了不少,才能看到地面和前方的分別。

不知怎的,路上大部分見到的動物,都是在回程時見到的,例如美國白頭禿鷹 Bald Eagle, 雪地狐 Arctic Fox, 馴鹿 Caribou等等。可惜在百幾公里高速飛馳中不能隨意減速或停車,加上天色很暗,實在是拍攝不好,就此給大家文字報告吧。

〔有驚無險的淡季問題〕

由於都頓公路Dalton Highway 主要是運油車及油公司工程車輛使用,所以在淡季其實是幾乎沒有其他外來車輛的,到第十小時的車程,約翰那已經有額外兩個汽車電池的 12人車,仍然敵不過嚴寒,逼不得已地拋錨了。他用無線電通訊器材,向附近的運油車司機求助,及通知我們的所在位置,以免高速開行的運油車撞向我們。在個多小時的等待中,他盡量嘗試截停路過的3輛車,希望其他司機幫忙替電池充電。但他後來說:出乎他意料,竟然沒有一輛車肯停下,這是他在阿拉斯加生活以來未試過的!

最後唯有致電剛下班的公司老闆,要他從費班師市駕車過來協助。如果我們找不到救援,在沒有準備的情形下,如在路上過夜,那就很大機會會有低溫症,或因為沒有燈而被其他車輛撞到。在非常慶幸的同時,回城途中和老闆在車裏閒談,才知道他是一個紐約來的商人,十多年前決定到阿拉斯加生活,以減輕工作壓力,相信這裏也有不少類似的故事。

由於壞車滯留了個多小時,最後共用了13個小時多,才能在全黑的晚上回到旅館,完成這一天的歷險。

〔極之誇張〕多年前有一篇社交媒體廣傳的故事:關於一個商人去到一個渡假小島,遇上了一位在岸邊釣魚的人... 提議他建立一個漁業集團... 結果... 請看看小弟的版本吧...

這一篇萬卷書比較長,既然大家能看到這裏,小弟實在非常感激。就送上一個額外的”彩蛋”故事:
自小就很嚮往世界各地原住民、印第安人、遊牧民族、高山文明等等的文化,及他們對宇宙世界生命的睇法。所以有機會和一位極地原住民後裔相處一整天,就非常開心。司機先生約翰沉默寡言,非常嚴肅的一副樣子,不苟言笑。在頭三四個小時、或路面情況不穩定、視野較差的時候,基本上我不敢和他說話,生怕阻礙他”表演”雪地高速駕駛。

到了行程的第四個小時後,約翰卒之按耐不住沉悶,向我問了第一個問題:香港有多少人呢? (語調保持一貫的簡潔)

我:七百幾萬。

約翰:那麼就像這裏的樹嗎?(視線保持在百里的極地針葉林上)

我:噢… 差不多吧。係呀,甚至乎更稠密。(我見到約翰的眉頭皺了)

約翰:你的家有多大?

我:幾百平方英尺。咁你呢?

用平淡的語氣、約翰說:兩英畝。(平淡的語氣流露了一點怕我少看他的可能… 其實兩英畝等於0.8公頃,維園是4公頃大,即是差不多五分一個維園。要記得他是一年只工作七個月的小巴司機)

我靜默了十秒,問:你怎樣在家中走動的呢?

約翰:我有六匹馬,閑時和孩子一起到後園或樹林騎馬。

我不懂接下去,問:今日天氣不太好,要你工作不好意思。

約翰:那因為你想看動物和凍土嘛。

感覺到麻煩了別人的我:那麼五六個月的淡季,你不工作會做什麼呢?

約翰:會去冰面鑽洞釣魚,或和朋友去打獵(原住民不用領牌照,登記了可每年定量狩獵)

我:為什麼淡季你不到美國本土工作呢?

約翰平淡地,用好奇的眼神看一下我,說:我不需要呀。我喜歡和孩子去露營和釣魚。

我,回港後決定轉行,不再賣手機、或一天上班14小時,後來去了學騎馬幾年,在旅行時可以上山拍攝…

這是其中一次,大自然對我很有啟發性的旅程。而我們都是屬於大自然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