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廢堡曾是香港殖民地時期的重要軍事遺跡,因為炮台位於當時的松林之間而得名。砲台早於 1901 年開始興建,歷時四年建成。連接炮台與干德道的克頓道,便是為了運送大炮和彈藥而興建的。當中除了砲台,亦有指揮部、觀察台、彈藥庫、多座營房及掩蔽體。
1901年﹕開始興建,耗時四年建成
1904-1913年﹕海防砲台
1913-1930年﹕砲台因英軍經費有限而空置
1930-1941年12月15日﹕轉為防空砲台,最後於二次大戰期間被日軍空襲炸毀,15日終被棄守
掩蔽體
掩蔽體結構獨特,在旁邊的入口進入,通過一條只有一個身位寬的通道,最後會從掩蔽體另一邊走出來。這些掩蔽體的實際用途已無從考證,有人說是用作儲存物資,掩蔽體的通道和周圍去水位可保持建築物內部乾爽。
松林砲台 及 觀測台
是香港最高的炮台(307m)。炮台初時用作海防用途,以保護維多利亞海域出入的 船隻及港島的安全。當時裝置了兩座六吋七型海防後膛炮,另設指揮台在中央。後來維多利亞港西面入口需要更強長程大炮設施,英軍集中軍事經費於摩星嶺興建了另一座更大型的砲台。因此兩座松林大炮最終在 1913 年被移走,砲台被空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飛機和空軍發展,松林炮台再次被徵用,於 1930 年改為空防炮台,重新安裝了兩座三吋口徑的高射炮,同時興建了多座掩蔽體及營房。
台灣相思
於砲台舉目可見不少葉片幼幼呈鐮刀狀的樹,正是台灣相思,是香港的「植林三寶」之一。他們的樹根有與樹共生的固氮細菌,能增加泥土的氮含量,改善泥土養分。
種植台灣相思還有其他原因,它的葉細,而且燃點高令它不容易燒著,在經歷小型山火後亦復原得很快,令台灣相思於郊野公園過去數十年漸漸成林。
台灣相思最特別的是它的真正葉片已退化,現在所見的「綠葉」均為葉柄演化成的假葉。真葉只在幼苗時才出現,植物學上稱為羽狀複葉,與長大後的葉外觀完全不同。
2006年的松林廢堡(前圖)仍沒有太多大樹,但2017年(後圖)已經由不少大樹遮蔽
在龍虎山上亦有不少常見動物如﹕赤腹松鼠、麻鷹和紅嘴藍鵲。閒時上龍虎山走一圈或者你也會有不少有趣發現。
嗚謝﹕資料由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