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根問底

 
 
生活頻道 寫作人分享 遊與學 野外動向雜誌
2018-10-11 (Thu), 16:04

「茶」到底是甚麼?在一般人的概念裡,茶多半是指慣常飲用的一種飲料。

翻開字典,你會發現「茶」字的解釋其實頗多,例如:

茶葉
以茶葉泡在熱水中而成的飲料
以特定植物葉子或花泡水在熱水中而成的飲料,如薄荷茶、甘菊茶
下午茶
茶點
一杯茶

茶樹或有關植物
原來茶除了是飲品的名稱或用茶葉泡成的飲料之外,亦是指一種開白花的植物,這種植物,正正就是香港人很喜歡的中國茗茶來源。

「茶」是甚麼
從植物學角度來看,其實並非所有「茶」都可以飲用的,有些品種甚至不會有人用作泡茶,正確的說,很多名為「茶」的植物事實上都不是「茶」。此話何解?

以香港為例,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的記載,本港大約有三千多種植物,當中有三十二種都是以「茶」字命名的,若把所有民間慣用的名稱也計算在內,數目肯定遠遠超出更多。不過,其實在這三十二種「茶」當中,只有一半屬於山茶科 (Family Theaceae),即真正的茶類植物。

山茶科植物為常綠喬木或灌木,甚少會落葉;葉單一,互生,通常有鋸齒,無托葉;花單一或少數幾朵在一起,以白、紅或黃為主,一般有五片花瓣,基部常合生;雄蕊多數,外圍花絲基部合生;果實為朔果或漿果。

全世界大約有六百種山茶科植物,大部分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少數在溫帶,種類尤以華南一帶較繁多,而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記載,本港共有三十六種山茶科植物,其中十四種屬於山茶屬(Camellia),而茶(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就是大部分茗茶的來源了。


茶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枝灰黃色,無毛,嫩枝呈紫紅,披白毛。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厘米,闊2-7厘米,革質,葉背淡綠色,有毛或無毛,葉面深綠,光滑,先端急尖或鈍,邊緣有鋸齒。花白色,直徑2-3厘米,雄蕊多數。蒴果三角狀球形。花期十月至翌年二月。常見於村邊栽培。

中國傳統的茶葉來自本種的兩個變種,即原變種(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和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後者便是香港人經常飲的茗茶。中國種植茶的歷史悠久,而且規模非常廣泛,一般人都是根據葉子大小及分布地區以辨認這兩個變種的,原變種的葉一般較細小,分布於較北地區,相比之下,普通茶就葉片較大,並多生於較南地區。不過,由於兩變種都長期給廣泛種植,真正的野生分布已無所得知。事實上,茶的其他變種,甚至是其他山茶屬品種,都已廣泛給製成茗茶,因此要分別各種茶的品種,已經不會追溯其來源或分布區域,而是利用茶的加工過程。


香港茶
小喬木或灌木,嫩枝紅褐色,無毛;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7-12厘米,革質,葉背淡綠色,葉面則深綠,光滑,兩面均無毛,邊緣有疏鋸齒;花粉紅色至紅色,直徑約5厘米,是香港唯一開紅花的野生茶花。花期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香港茶除了是香港唯一開紅花的野生茶花外,亦是唯一香港命名的山茶屬植物。早於1849年,J. Eyre首先在香港島在扯旗山一河谷發現,那時僅見三株,隨後再於香港島其他地點發現,現在則甚為稀少,僅零星生於香港島的次生林中。

紅皮糙果茶
紅皮糙果茶的樹皮呈紅褐色,極易識別,花大,白色,直徑8-10厘米。花期十二月至翌年一月。蒴果是各種本地茶中最大,球狀,直徑7-10厘米。果期六至九月。於1903年在香港島柏架山發現,現甚為稀少,生於柏架山、馬鞍山林中。

大頭茶
大頭茶是本港極為常見的山茶科植物,遍布山邊、叢林或早期的次生林中,最高可達8-9米,除嫩枝或頂芽外無毛;葉倒卵長圓至倒披針形,長6-15厘米,闊2.5-4.5厘米,厚革質,兩面均無毛;花大,直徑可達10厘米或以上,白色;蒴果長圓形;花期九至十月。

米碎花
香港另一常見的山茶科植物,高1-3米;葉倒卵至倒卵橢圓形,長3-5厘米,薄革質,葉緣密生細鋸齒;花單性,白色至黃綠色,無毛,非常細小,但雄花稍大;果球形,成熟時呈紫黑色;花期十一至十二月。本種與另一同屬品種光枝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var. glabra)極為相似,分別只在於米碎花的嫩枝及頂芽有毛或無毛,但光枝米碎花的則完全無毛。

茶的保育
香港各種原生茶花數量非常稀少,分布亦不廣,再加上茶花具高度觀賞價值,因此常遭人採摘。有見及此,香港特區政府特以《林務規例》(香港法例第96章之附例)保護本地各種茶花,即任何人無合法辯解,不得售賣、要約售賣、管有、保管或控制野生茶花或其任何部分,違例者最高罰款25,000元。

除執法行動外,政府也有其他措施保護稀有的茶花品種,例如馬鞍山的茅坪就是因為該處有一個全港最大的紅皮糙果茶種群,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而生長於郊野公園內的野生茶花,亦得到充分保護。另外,漁農自然護理署又會在野外收集種子,在苗圃發芽育苗,然後再將樹苗種於郊野,讓植物建立新種群,繼續繁衍下去,這些人工繁殖的茶花例子包括紅皮糙果茶和大苞山茶。

葛量洪茶

茶的功能和藥用價值
茶是中國「國飲」,在世界三大非酒精飲品中居首位,是全球半數以上人口喜愛的飲品。茶如此受歡迎不無道理,因為除飲用外,茶亦有很多藥用價值。例如茶(Camellia sinensis)的葉可以提神解渴,清熱利尿和消滯止瀉,主治腸炎、消化不良、感冒、小便不利和嗜睡等症狀。另一些山茶屬植物的鮮葉都有消熱解毒作用,而根據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某些茶品種既可以治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腸胃炎等疾病,又具有降低血脂功效。

除了茶外,本港還有好幾種山茶科植物可以入藥的,當中以油茶較多人熟悉。油茶種子含有豐富的油份(茶油),可供食用或工業用,榨油後剩下的殘渣可壓製成茶仔餅,可以外用於皮膚搔癢。另外,油茶的根可醫治急性咽喉炎和胃痛,而種子油則可治便秘。茶仔餅除可藥用外,亦含有皂醇,可作洗髮劑,亦有漁民用作毒魚。

黃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則是另一種可以藥用的山茶科植物,主要用根和嫩葉,有止血解毒功效,可治肝炎、腮腺炎、鼻出血、尿血等。不過,有些品種在使用時則要加倍小心,例如木荷(Schima superba)能雖有清熱解毒功効,主治外敷疔瘡或無名腫毒,但因本身有大毒,所以只供外用,不能內服。

文:江秀麗
圖:江秀麗、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