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一滴雨

 
 
生活頻道 寫作人分享 遊與學 野外動向雜誌
2019-07-30 (Tue), 09:00

雨的形狀
雨點是上尖下圓的淚珠形?
原來,雨點還可以是球形、漢堡形、腰豆形、降傘形……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的觀察,最初落下的雨點是球形的,但隨著與地面距離接近,由下而上的壓力會把它壓成上圓下平的漢堡形,甚至腰豆形
超過4.76毫米的大雨點甚至會變形為降落傘形,之後碎成小雨點。

雨的形成
海洋或地表的水遇熱蒸發上升,成為大氣中的水汽。水汽在較冷高空中無法再以水汽的形式存在,故黏附於凝結核凝結成水點,水點再聚合成雲。當水點積聚過多過重,便脫離雲層成為雨、雪、雹等降水。
測雨雷達不一定能完全準確預測地面降雨,是因為有時雷達在高空探測到有雨,但因為下層大氣太過乾燥,雨水來不及到地面已經蒸發掉了。這現象叫做「幻雨」,多見於酷熱的沙漠。

雨的成份


  • 雨是由水汽聚成的,不過沒有人會相信雨裡只有水吧……
     
  • 微粒
    如空氣中沒有固體微粒,就幾乎不能形成雨點(以及雲、霧和所有降水型態),因為雨點是對流層上層的大氣水汽在凝結核上凝結而成的。吸濕性高的凝結核物質(如黏土)最容易形成雨點,濕度低至百分之七十都可形成;相反排斥水的物質(如油、汽油份子)就無法成為凝結核。
     
  • 自然的凝結核
    沙塵、火山灰、海鹽、細菌、花粉、孢子等
     
  • 人為的凝結核
    車子、工廠排出的化學微粒、瀝青產生的砂礫、煙灰等
    *如果缺少凝結核,則需要大氣濕度達百分之五百才會形成雨雪,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
    *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大約有一萬粒凝結核。
     
  • 化合物
    空氣中的化學成份溶進水點中(再加上陽光等外力)產生化學作用,使雨點內形成不同的化合物。根據不少實驗結果,雨水中最常見的化學成份是氯化物(Cl)和硫酸根(SO4),前者多數來自海水。
    *化學物的種類和濃度會隨季節、地點和地貌變更;海邊地區鹽度較高。

雨的酸度
雨本來就是微酸的,酸度大約在pH5.0-5.5,這是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碰到水會自然形成碳酸。所以,如果二氧化碳含量高,雨水自然會較酸。

雨滴裡的常見化學作用

 H2O + CO2 <-> H2CO3
(水) + (二氧化碳) <-> (碳酸)

H2CO3 <-> HCO3- + H+
(碳酸) <-> (碳酸氫根) + (氫離子)

雨的味道
下雨後空氣中總是瀰漫著一陣悶翳,這味道有特別的名堂,叫「雨氣」(Petrichor),由希臘文petros(石)和ichor(流在諸神血管裡的靈液)組成,由兩位澳洲科學家在一九六四年提出,但今年初才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詳細解釋其產生:雨在落到地面前並沒有氣味,但當它落到泥土,雨滴會把「地氣」罩住,「地氣」在雨滴中如氣泡般冒升,最後爆破,以氣霧的形式在空氣中散播。雨滴釋放泥土中的氣味(包括微生物代謝產物土臭素,甚至包括細菌),微雨時釋放的氣霧較多,大雨時則少得多,換言之「雨氣」也沒那麼濃厚。

酸雨
這算是不尋常的降雨裡最尋常的一種了。酸雨比自然降雨更酸,是由人類經燃燒石油、煤炭等而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造成的。酸雨可以破壞農作物、水生生物,影響生態,亦會侵蝕建築物或雕像。

動物雨
我們用英文描述大雨會說「落貓狗」,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則下了沙甸魚、鯖魚和水蛭……我們還會間中聽到某地方下動物雨的新聞。但科學界則認為動物雨疑點重重,例如動物雨通常只牽涉一種動物,但「水龍捲」不可能只捲起一個物種。人們可能因受到傳說影響,把大量動物不尋常出現解釋為動物雨。

血雨
歷史上,許多地方都有下「血雨」的記載,當時的人們也相信血雨下的是真正的血,並是凶兆。直至十九世紀,大家才發現那不是血,而是因為雨點承載的沙塵多得連肉眼都看得見。「雨塵」這現象在地中海以西和英國頗為常見,每年會下個數次。雨裡的塵主要來自撒哈拉的大沙塵暴,沒想到偏南風可以將沙塵吹到三千公里以外吧?血雨通常都是啡色的呢。
其實,有沒有下過血紅色的雨呢?
.
.
.
答案不單是有,而是下了足足兩個月。這次「血光之災」發生在印度喀拉拉邦,而到底那場雨為何被染紅,仍然是一個謎。科學家則主要相信是當地一種藻類的孢子大量繁衍而造成。

牛奶雨
二零一五年的二月,美國華盛頓州下了一場「牛奶雨」,雨水呈奶白色,科學家本以為是由墨西哥和俄羅斯吹至的火山灰所造成,氣象學家則認為是沙塵暴捲起鄰近俄勒岡州湖一帶的幼沙後,與雨結合而成,至今仍未有定論,可見各種「古怪雨」的構成,也許是融合各種氣象、地質、地理的因素偶然而成。

不同星球的雨

  1. 太陽:日冕雨
    二零一二年七月十九日,NASA拍攝到太陽日冕中帶電的等離子隨著磁場引力噴射到太空,經過凝結,再緩緩落下,就像降雨一樣。這場雨也把太陽表面本來不可見、流動著的磁圈「畫」出來了。
    Raining Loops on the Sun(片段中每秒等於六分鐘)
     
  2. 金星:硫酸雨
    硫酸在金星的大氣層裡不斷地循環。陽光將金星雲底層的二氧化硫照射上升,和水分結合後凝結,落下硫酸雨,但還沒下到地面又再次分解上升。
     
  3. 木星&土星:鑽石雨
    這兩個巨型氣態星球大氣中的甲烷會被雷暴分解成碳灰,在極厚的大氣層中下墜時固化成石墨,再在高溫高壓下壓成不足一厘米的鑽石。不過再掉下去,就會被高溫的核心溶化了。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5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