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在沙漠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沙漠天氣 Michelle
很多人想知道沙漠到底有多熱。我們在沙漠的幾天日間最熱約攝氏四十五度,夜間溫度約在二十度(日夜溫差約二十五度),相對濕度只有十數百分點。因此,我們的活動多數都安排在一大清早或黃昏,日間大多是坐車趕路,不需要趕路時便搭起黑色帳棚休息。
西瓜皮 Natalie
西瓜消暑解渴,是我們在沙漠裡的最佳水果,但吃完的西瓜皮也不能隨意棄置!要把它們翻轉放在地上,瓜皮向上,就可以保存瓜皮的水份。當小動物甚至缺水的人經過,都可以拿它們來補充水份。只要我們不嫌麻煩,行個小方便,隨時就可以救他們一命!
饟饟上口 Jamie
我們在市場買了六十個大得像洗臉盤的饟,就是我們一行在沙漠的「米飯」。饟是當地人日常食用的麵餅,可以保存很久,亦很方便攜帶。不過最特別還是它的「百變吃法」:新鮮的可以馬上吃,像意式薄餅般又香又鬆軟;之後會越放越硬和乾,一兩天後便會變韌,吃之前要先翻熱,用來點肉汁或炒蛋也很好吃;再放久一些,就會硬得像餅乾,要放在湯裡煮。不愧是幾天沙漠旅程中的最佳食物!
殺雞宰羊
Tina
由於沙漠沒有冷藏設備,食物很快會變壞,所以肉食要不盡快食用,要不就是把活生生的動物帶入沙漠,待吃時才屠宰。因此,我們買了兩隻活雞,以應付住在沙漠的幾天。為了增進感情,我們還替牠們取了兩個名字:「春嬌」與「志明」。
Jacky
我們對牠們照顧周到,每天給牠們餵水,還有散步時間(目的:保持肉質鮮美)。雖然沒有特別綁著牠們,但完全不怕會「走雞」,因為天氣實在太曬和太熱,牠們多數會懶懶的躲在車底,就算跑掉了也會回來。結果,經過多日的精心訓練,春嬌變了一道「大盆雞」,志明則變成了土豆炆雞。
Edith
進入沙漠之前,領隊還買了一頭羊帶進沙漠食用,我們在市場親眼目睹整個屠宰過程,心裡很不舒服,有些隊友更哭了起來!不過,我們明白許多動物因為成為人類的食物而犧牲是無可避免,我們對牠們最好的回報就是感恩和物盡其用,不要浪費任何一部份。
Natalie
其實當地人也深明此理,所以他們會吃盡羊的每一部份,例如羊肉抓飯、炒羊肝、烤羊肉串、羊骨湯等。我們自己也要好好珍惜每一頓飯,盡量不要吃剩,以表對動物的尊敬!
紮營心得
Jeremy
在沙漠,紮營算不上困難,但也有少許秘訣:首先一定要找平地,亦要先把沙下的蘆葦根剷除掉。由於風沙大,也試過整個營被風捲走到幾十米外,所以要二人或以上互相合作,才能成功呢。
Ingrid
不過即使建好了營幕,住在裡面也是有苦自己知!因為塔克拉瑪干的沙粒幼得像粉末,竟然可以穿過營幕的紗簾,以致我們每天起床,整張臉和口中都是沙!
珍惜水源
Natalie
水源在沙漠十分珍貴,如何節約用水?我們會用洗完菜的水來洗手,洗完手的水來抹檯。就算是洗碗,也只能用極少量的水,和我們在香港有無限量的清潔水源供應,實在是天淵之別。
Michelle
對啊,在沙漠的這幾天,刷牙是夢想,洗澡是妄想呢!我們就感受到連續幾天沒有洗澡的滋味。幸好沙漠天氣乾燥,我們的臭汗味很易蒸發掉。
沙漠穿衣之道 Tony
雖然沙漠炎熱,但由於紫外線非常強勁,我們除了穿著透氣的短袖上衣外,還要穿上通爽的長袖外衣和長褲,以防曬傷。此外,我們每人都帶有一條萬用頭巾Bandana,也可以變成領巾、面罩等等,在沙漠裡非常有用處呢。
走在流沙上 Jacky
流動沙漠,亦即沙漠裡的沙丘會順著風向移動。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動沙漠,沙子非常鬆軟,在沙上行走實屬不易,幾乎每走兩步便後退一步,要是上沙丘便更加辛苦!
沙塵暴之苦
Tina
沙塵暴是熱力和風力加起來的產物,由於地表乾燥、沙土鬆散,易被強風捲起,造成沙塵暴。塔克拉瑪干是世界沙塵暴十大源頭之一,我們也曾遇到輕微的沙塵暴,天空會突然變成一片灰黃色,能見度降低至一至兩米,只能留在帳幕或車子裡,過後才能活動。
Edith
其實沙塵暴更常發生在一些曾經是大草原,但現已變得貧瘠的土地上。沙塵暴是植被消失的象徵,因此我們更需要做的,就是保護現有的草原不受破壞。
在沙漠如何上廁所? James(旱廁專家)
沙漠根本沒人居住,所以不用奢望會找到廁所,也根本沒可能有固定的廁所。可是,人始終是有生理需要,迫於無奈之下,我們便需要「野外大解放」。
根據我們多日來的經驗,野外解放有以下幾種技巧:
1) 可躲在沙漠灌木植物的後方,但要留意有些植物有刺。
2) 善用屏障:例如一對車門打開後可供兩人如廁,也可利用雨傘。
3) 善用地理優勢:利用起伏不平的沙丘,躲在沙丘後解決。
4) 挖掘臨時廁所:為免大家隨處解決,令其他人中伏,當定下紮營地點後,便要在離營最少二十米的沙丘後掘坑作為廁所,而且要挖掘男女廁各一。對我們一大堆人來說,長條形的坑可方便多人同時解決,大家背對背地如廁;但如果想浪漫一點,也可挖心形或星星形的廁坑。挖坑要挖起碼半米深,使用後要把坑用旁邊的沙子覆蓋。
由於太乾燥,廁坑基本上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排泄物的水分會很快蒸發或自然分解,再一次回歸大自然!
文、圖:野外長征2012考察隊成員、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