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進化史

 
 
生活頻道 綠.生活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7-11-21 (二), 12:00

既然排泄是不可避免,當我們今日能夠名副其實地在先進的抽水馬桶上「方便」,你會否想起在那個沒有抽水馬桶的世界,排泄物和污水何處去?當你拋開對排泄物的成見,研究這段馬桶背後的歷史,你必然會對抽水馬桶的發明者和偉大的渠務工程師肅然起敬。

事實上,人類處理排泄物的方法,也充分突顯了各個時期的時代特色。當中許多舊式的廁所,啟發了我們今時今日的廁所設計,甚至還在某些情況下繼續沿用……

天人合一
人類最早期的排泄方法,就是隨手在地上挖坑,方便後再覆蓋一層土,讓排泄物自然在土壤中分解。這種如廁法不僅不雅,還令環境骯髒不堪。幸好古時農業社會的排泄物比較「有機」,才不致對環境造成太大破壞。

地震緊急時
今時今日,我們還有需要隨處大小便嗎?答案是會的,尤其是在發生天災後疏散的危急混亂關頭。在日本的商店裡,就有林林總總的各式便利廁所發售,讓國民在非常時期(尤其是地震)解決需要。有些便利廁所會附帶消毒粉,讓人們在泥土坑中如廁後撒上,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糞坑
有人說,糞坑是人類廁所發展史的第一個文明。人們不再隨處便溺,把排泄的行為集中在一處,「廁所」的概念開始成形。它的原理只是在地上挖一個深坑,直接收集在上如廁者的排泄物,不會再加以處理;當一個糞坑滿了,便移師至新的糞坑。糞坑的設計也一直改進,例如四面用磚頭、石頭或水泥封起,減輕至泥土的滲漏。如廁口的設計也是五花八門,可以是坐廁、由兩塊踏板構成的蹲廁甚至新式廁所。糞坑雖然其臭無比,好處卻是可讓農人定期收集糞坑裡的排泄物作為天然肥料。

野外旱廁
糞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接駁任何電力或水管,因此現時在沒有這些資源的不得已情況下依然用得著,比如荒蕪的郊野。在野外露營時挖個糞坑,架起簡單的一人帳蓬,便是一個簡單的廁所。外國野外露營地的不少固定廁所也是糞坑式設計,甚至香港的郊野公園依然有使用糞坑式廁所,大家不妨去體驗一下。

豬廁
東方人還有一種處理糞便的方法:豬廁,它在中國、朝鮮半島、琉球、印度等地均盛行,簡單來說就是把豬圈當廁所,或在豬圈上另建廁所,排泄物直接讓豬隻吃掉。掉到豬圈裡的糞便和稻草混在一起,被豬隻不斷踐踏後,又成為一種很好的肥料。西漢到西晉時期的古墓便經常出土這樣的帶廁豬圈模型。

海廁
以大海作廁所並不是新奇事。在不少架在海上的魚排或棚屋,那裡的廁所都是直通海面,一如廁排泄物就會掉落大海,吸引不少魚兒搶吃。除了因為方便,他們還相信吃了排泄物的魚兒會特別肥大。

馬桶與夜壺
糞坑是不可移動的固定廁所,而且建在屋外,當人們有需要在室內如廁,或是家居太小無法建造茅房,便會在木桶、陶桶、痰盂等器皿便溺,統稱為馬桶,後來還引申成便器的總稱。古代的馬桶形形色色,有些和現代的馬桶已有點類似,也是在木桶上有一大一小兩個蓋子,打開小蓋子後,便可坐在大蓋子上方便。沒有沖廁系統,人們就逐家逐戶收集馬桶內的「夜香」作肥料用,讓有機物循環再用,農作物生生不息。

至於夜壺,一般只供小便用,中世紀時的歐洲女士尤其依賴放在房間的夜壺,因為她們懶於走到屋外上廁所。由於當時的街道上就有明渠,他們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清理夜壺:喊一聲「小心,水!」就拿起壺往窗外倒。

中國菜田
大小二便含有很多未能被人類吸收的營養,因此世世代代均有人用糞肥種植農作物,尤其在較落後和缺水的地區,糞肥更是珍貴的灌溉資源。有些建在農田旁邊的房屋因利乘便,將如廁和灌溉二合為一,例如圖中的這座藏族碉樓,二樓有一伸出屋外的廁所,馬桶下駁一條垂直管道,排泄物就掉在挖好的坑道中,隨坑道流遍農田,農民可隨時舀來使用。

倫敦農圃
這是倫敦一座農舍還在使用中的原始馬桶,人們在右邊的馬桶方便後,便會從左邊的鐵桶舀一些紙屑和木糠,加到糞便裡,等待發酵成有機肥料,拿到農圃裡使用。

  

古代天然水廁
假如糞坑是第一個文明,水廁的出現就開啟了廁所史的另一個文明。水廁其實由來已久,而二千多年前的古羅馬人以聰明著稱,他們很早就建造起城市排水系統,水流由上而下,一方面供給羅馬浴場,另一方面流到富人家或公廁的糞坑沖走穢物。可惜羅馬文明的沒落也代表早期公共衛生文化的終結,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排污又回復到原始的亂狀。

羌寨水廁
四川桃坪羌寨是羌族人的聚居之地,歷史悠久,寨內佈滿高高低低的石造房屋,多年來羌民依然在此過著田園生活。寨內的水道網絡同樣令人驚歎,四通八達,引雪山山泉水令水源川流不息,流經每棟房子,於是各家各戶就有水廁可用。所有排泄廢水會引到寨外排放,不過最後還是會排到山下的河川中。

現代沖水馬桶
第一個現代的機械式沖水馬桶由英國人哈靈頓爵士發明,坐廁頂部的水箱由人手注水,有手掣作放水沖廁之用。他將其命名為「Ajax」,還把它安裝在自己家和教母英女皇伊利莎伯一世的皇宮裡。只是馬桶直通地下糞池,臭味令女皇敬而遠之,令這種馬桶未能流行。一直到一七七五年,蘇格蘭鐘錶匠卡明斯發明了S形水管並獲得專利,令馬桶底部能夠存水,阻隔了排泄物的異味,再加上供水系統進步,終於令水廁開始席捲世界,這種設計亦沿用至今。

日本智能馬桶
沒有人會不同意日本是全世界廁所文明最先進的地方,這從二零一零年全國超過七成家居已安裝智能馬桶可知一二。這些廁所結合了馬桶和坐浴桶的功能,擁有電動廁板,不僅能夠自動開合,寒冷時還可先把廁板弄暖。上面的按鈕各有不同作用,更可伸出可調節水力及位置、用來清洗重要部位的水柱;當然也可選擇沖廁水力,節省水資源。日本人注重廁所禮儀的文化也可從一種叫「音姬」的裝置可見一斑,一按便會播放音樂或水聲來遮蓋如廁聲,相信全世界沒有其他地區的馬桶這樣照顧周到了。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