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理是真理?

 
 
MR最新消息 往年回顧 野外長征 生活頻道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7-11-16 (Thu), 08:00

住在低緯度地區的我們沒有接觸過冰山。其中一位隊員說:「越往北走,緯度愈高,冰山便會愈大!」聽來似乎很有道理,因為愈北的地方理應愈寒冷,容易構成更大座的冰山。究竟是否如此?

在冰海上,我們幾乎每天都有機會跟大大小小的冰山捉迷藏。為了驗證隊員的一句話,我們在航程中以素描和拍照形式記錄所見的冰山,同時記下該處的環境因素,例如水溫、地點和水流等等,亦從書本和船上學者搜集關於冰山的知識……

冰山的定義
從積雪所形成的淡水冰架或冰川分裂出來、在海洋中漂浮的巨大冰塊。它可能會與從冰冷海水凝結成的浮冰融為一體,或漂到淺水處擱淺,成為一冰山島,但會沖刷並破壞海床。

冰山的顏色
冰山主要是藍色或白色。白色冰山可能在較冷的天氣下形成,令冰山含有較多氣泡,反射光譜中的大部分光線,因此呈現白色。藍色冰山所含的空氣較少,表示它在較暖甚至較潮濕的氣候下形成。它的反射能力弱,光譜中的紅光被冰山吸收,令冰山呈藍色。

冰山的大小
大致上可按外形分為六級,由小至大為碎冰山(矮於一米)、冰山塊(高出水面約一至五米)、小冰山(五至十五米)、中冰山(十五至四十五米)、大冰山(四十五至七十五米)和巨大冰山(高於七十五米)。這種分類法對海員十分有用。

觀察結果:緯度和冰山大小沒有必然關係!

日期:05/09/2011 
位置:079°33.4N 011°03.4E
水溫:+4°C
描述:來自冰川;藍色,半透明

日期:11/09/2011 
位置:071°36.421N 026°27.549W
觀察點:史佳德角
水溫:+2°C
冰山:白色,大冰山
描述:四周有山環繞;沒有冰川,冰山傳出破裂聲;在峽灣內

日期:10/09/2011 
位置:071°37.209N 026°27.321W
觀察點:艾德斯灣
水溫:+2°C
冰山:藍色,小冰山,部份呈「V」形
附近環境:山坡面向同一方位;晴天,有草地

日期:10/09/2011 
位置:071°37.209N  026°27.321W
水溫:-2°C
冰山:大型,白色
描述:海水清澈;在峽灣內;風速低,附近有冰川,海面無浮冰;晴天

結果顯示,緯度較低處有可能出現較大的冰山,緯度較高的地方卻可能沒有冰山。

於是,我們轉而找出其他一些可導致這種情況的影響因素:

洋流
在北緯七十六度處,寒冷的東格陵蘭洋流令水溫較低,我們估計寒冷的水溫令冰山溶化較慢,因此在該處找到的冰山也較大。相反,我們在北緯八十度的斯匹茲卑爾根幾乎看不見冰山,這可能是因為該處有溫暖的西斯匹茲卑爾根洋流,令冰山溶速較快。

冰川
冰山是從冰川分裂出來的。根據我們的觀察,假如附近有冰川,該處出現大冰山的可能性超過九成。因此,我們認為冰川的存在是形成大冰山的關鍵要素。

環境因素與人類行為
潮汐、日照、風及人類活動都可能改變水溫,繼而影響冰山大小。例如人類聚居地方釋出的廢水流入大海(廢水的溫度比海水溫度高),也會令水溫上升。

北極的冰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它們不一定是越北越大,還有許許多多因素影響它們的形狀大小。有些話聽起來像常理,只要我們稍不留神,不作多方面的思考,就無法了解事情的全貌。現在,我們可自豪地說:我們對冰山的認識,絕對不止冰山一角!

部分文字、圖片:野外長征2011學生隊員馮廣照、陳俊彥 Joey
編輯:野外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