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氹轉遊樂園:冒險篇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9-11-09 (Sat), 12:00

遊樂場是……冒險的地方

一些遊樂場的設計包含假山、山洞等人造地形,還有高聳的遊樂設備,讓不少孩子第一次激發起自我挑戰與冒險的「大無畏」精神。

1960-70s     市政時代:遊樂場遍地開花

到了六十年代,各界包括政府均落力興建兒童遊樂場,主要是為了美化市容,和解決這年代嚴重的街童和「阿飛」問題,一舉兩得。這段期間,幾乎每個月都有遊樂場落成,遊樂場可說真正在香港四處開花,成為城市規劃不可或缺的部分。

香港遊樂場地十五年間的發展

 

1957

1972

公園

15

307

籃球場

19

263

兒童遊樂場

9

203

硬地小型球場

15

67

草地球場

16

49

跑道

1

16

網球場

14

32

資料來源:華僑日報,1972-07-14

1957  維多利亞公園開幕,是香港第一個大型綜合市政公園

市區:遊樂場歸政府

面對人口膨脹,遊樂場協會無法獨力承擔建設遊樂場的責任,因此乘著市政局改組,協會旗下除兩個室內場館外,其他遊樂場於一九七一年全部由市政局收歸管理;協會則繼續提供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並在遊樂場及屋邨派外展社工(當時稱「離散工作」)接觸目標兒童及青少年。

鄉郊:各出奇謀

新界離島的各處鄉村也爭取興建遊樂場,方法通常是趁理民官來訪時提出要求,然後由村民撥地、理民府協助興建。不過有時鄉村也會自食其力,像大嶼山貝澳,一九六零年便曾演戲籌款興建遊樂場。

軍民合作

好些遊樂場原來是軍民合作的成果,例如青衣信義新村和赤鱲角的遊樂場,分別由英國皇家海軍和通訊團團員利用假期登島興建,乃名副其實的「工作假期」!駐港英軍彩虹軍需處也幫忙建造了慈雲山的遊樂場和設施。

遊樂場新地點

市區的可用地方減少,又要滿足市民需求,於是遊樂場出現在不少新興地點。

路旁遊樂場:市政局在一九六五年試辦「路旁遊樂場計劃」,第一個是位於西環半山的加倫臺兒童遊樂場,當年據說極受歡迎。

街市天台:同年,灣仔街市的天台首次出現兒童遊樂場,用意是讓在市場內營業的小販子女玩樂,除了有高圍欄,還「貼心」地另建樓梯通往遊樂場,以免孩童須經過濕滑街市。後來筲箕灣、北角、黃大仙的街市相繼仿效。

郵局大廈:一九六七年,西營盤新落成的郵政局大廈內建了一個室內遊樂場,現時仍然存在。這和「街市遊樂場」也許都是後來的多用途市政大樓的雛型。

探險式玩意

一九七二年,長洲出現了全港第一個「科學化幻想力兒童遊樂場」!它由一位則師參考外國遊樂場設計而興建,設備包括「太空站」、瀑布式滑梯、小型隧道、捉迷藏圍牆,多年來為長洲街坊帶來不少美好回憶。

  
長洲東堤樂場(上:1960;下:2013)

此後,石硤尾遊樂場也加入了名為「探月」、「太空船」等遊玩設施;九龍公園也增設了「探險遊樂場」,利用公園內的砲台遺跡,模仿戰場供兒童玩耍;又設兒童創造園,讓兒童在沙池內利用簡單組件創作,為香港遊樂場的設計帶來突破。

60年代遊樂場玩呢啲?!

圖書室:當年是許多遊樂場的重要設施,供好靜的兒童閱讀和溫習,這些圖書室很多交由小童群益會管理。

電視機:五、六十年代電視興起,但普羅市民均買不起電視機。有見及此,政府在一九六八年於公園及公共遊樂場裝設了六十部電視機,大部分設在遠離市區、市民缺少消遣的地方如油塘。維多利亞公園也設兩部電視機,估計每晚吸引一千七百人圍觀。

六十後說

雖然當時香港有荔園和啟德兩個很吸引的主題遊樂場,但不是常常有機會去,住在徙置區的我,最常流連的還是家樓下的遊樂場,玩那些兩三層樓高的鐵滑梯。當時孩子們都不從樓梯攀上滑梯,而是在滑梯那邊衝上去;而且雨天玩得更瘋,因為穿膠雨衣滑下來會更快!

冒險遊樂場──從「垃圾堆」中找快樂

「斷骨總好過頹喪。」艾倫夫人(1897-1976)說。

「兒童在戶外消失的速度,快得要讓所有保育學者把他們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了。」提倡遊戲的英國專家基爾說。

不知道廿一世紀的家長是否還同意他們的話?遊樂設施是遊樂場的主角,但不管是從前簡單的玩意,還是現在複雜的大型玩具,太規範的遊樂場有機會扼殺孩子的創意。


弄沙為樂的埃塞俄比亞孩子

一九三一年,丹麥園境師蘇連臣看見孩子寧可到建築地盤和爆炸遺址把玩瓦礫,也不到建造完善的遊樂場,發現這些「爛地」反而能激發孩子想像。一九四三年,他在丹麥哥本哈根安德魯普興建了第一個「垃圾遊樂場」讓孩子玩樂。兩年後,英國的艾倫夫人造訪丹麥時,認為這「另類遊樂園」非常吸引,決定把它帶到倫敦,更名為「冒險遊樂場」。從此,這種遊樂場在英國廣為流行,至七十年代初全國已有五百處。香港到了七十年代,公共遊樂場終於出現「冒險」元素,可惜現在似乎無以為繼。以下這三種遊樂場,你又喜愛哪一種?

傳統遊樂場(過去)

傳統遊樂場(現在)

冒險遊樂場

較少顧慮玩者安全,孩子們很可能在這裡遇上他們一生中第一次「危險」!

懼怕孩子受傷和因而引起的訴訟,故此會按「安全標準」建造

提供機會,讓孩子面對有限度的危險,使他們學習預估和面對危險,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固定的器具:

鞦韆、蹺蹺板、沙地、滑梯

固定的器具:

大型遊玩組合

不注重美感,使用散亂的材料或舊物料:

簡陋的洞穴、舊輪胎、水管……

建在瀝青、沙地或草地上

建在橡膠軟墊上

建在天然的表面上

由建築師想像:小孩子在設計好的設施上遊玩

由小孩子想像:利用所提供的設施,創造自己的遊戲方式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

    
美國維珍尼亞州詹姆斯河州立公園裡,讓孩子自由創作的遊樂場

鳴謝: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香港遊樂場協會總幹事 梁偉權太平紳士
香港遊樂場協會總發展主任(場館服務)黃潔虹
香港遊樂場協會高級場館經理 黃敬中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部份圖片提供:高添強、香港遊樂場協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還我香港公園長滑梯、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長洲足跡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9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