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華人簡史

 
 
生活頻道 環遊世界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7-10-21 (Sat), 12:00

在探討婆羅洲的華僑之前,先要理解兩個本文常用的詞語,「南洋」和「婆羅洲」。愛看電影的讀者,對「南洋」一詞一定不會陌生。從李小龍在《唐山大兄》中飾演從廣東抵達南洋謀生的鄭潮安,到梁朝偉在《花樣年華》中飾演的前往南洋當華文報紙記者的周慕雲。我們發現華人一直有去「南洋」謀生的傾向,那麼什麼是「南洋」呢?借用史學家王賡武教授的說法,「南洋」,即南方的海洋,近年已被另一名詞─—「東南亞」取代。不過與東南亞不同之處,「南洋」一詞蘊含由南中國經海路抵達的意思。因此,這個範圍關涉到狹長的馬來半島、菲律賓及至印尼的眾多島嶼。而「婆羅洲」正是「南洋」的其中一部份。

「婆羅洲」土名為加拉曼丹,十五世紀歐人發現該島後,稱之為Borneo、Brunei、Brunai、Borney、Borne或Birni等等。而中國之官方史記載「婆羅洲」,更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紀,《梁書》稱「婆羅洲」為婆利。及後更稱為此洲為渤泥、渤乃、渤羅、婆島、婆乃、渤泥、盤泥,而「婆羅洲」一詞為十九世紀始用。

中國與婆羅洲的接觸始於貿易,宋代史家趙汝適在《諸蕃志》中,有詳盡的描述。其中一章更提及華人商旅在婆羅洲的情況。當商旅泊岸之後,華商即以中國的飲食獻蘇丹。因此前往婆羅洲之船隊,定有數名廚師同行。在每月初一十五,亦要送禮。進行貿易前,必先與蘇丹進行議價,定價後再擊鼓向外宣佈。如在未定價前等私下進行貿易則要被罰。由此可見,在歐洲人來到婆羅洲之前的三百年,華商已經有系統地與婆羅洲進行貿易和接觸。及至明代,中婆的接觸更為頻繁,有關華人在婆羅洲上開始擔當政治角色,為人稱道的是王森屏的故事。據說王森屏是明朝之使節,後來成為婆羅洲的地方總督,及後王森屏將女兒下嫁當地蘇丹,所以,王森屏可能是婆羅洲蘇丹的遠祖。但對於他如何成為總督,史書則未有記載,有史家猜測他可能是明初大軍南征時所遺下的華人。

十五世紀中國進入大航海時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中婆之間的接觸漸漸由官方的層面所取代。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後,渤泥王麻那惹加那 (Mavaja Kali) 親自入貢中國,可惜未及回國已客死於南京,明朝將他以國禮葬之,其墓在南京城外之石子崗,即現今南京中華門外聚寶山。而明廷亦冊封其子遐旺為王,此事《明史》亦有記載。鄭和下西洋另一個影響,就是加速中國與南洋之間的貿易發展。華商在揚帆回國之前,例必留下一部份的船員權作人質,表示必定重來交易。當海道貿易愈頻繁,而留下來的華人便愈來愈多,逐漸形成華人的村落,促成華僑族群的雛型。

雖然在中國史籍中所見,自六世紀以來,中婆之間已有海道上的往還,但直至十八世紀中葉,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到婆羅洲,原因是金礦之發現。例如一七五零年三發蘇丹開發的拿勒克 (Larak) 金礦,便吸引不少華人移民。從一些葬於南吧哇及萬律的華人墓誌銘所見,早在一七四五年已有華人定居的證據。來婆羅洲的華人,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早期中國軍隊南征或商人南來貿易時留下的華人後裔。這些早期華人居留於此,並和本地婦女結婚生子;另一類是直接來自中國沿海閩粵的移民,他們離鄉別井,只為尋求較佳的生活。

早期在婆羅洲生活的華人篳路籃縷,生活困苦。一七七二年曾有兩位荷蘭人到訪坤甸,對華人的生活有以下的描述:「經過長久而艱苦的航程,他們顯得筋疲力竭、面色蒼白,他們戰戰兢兢地來到蘇丹的宮殿之前,俯首跪拜,懇求蘇丹給予他們一小塊土地,讓他們可以安身」。很明顯,華人來到婆羅洲並沒有侵佔的野心,主要的目的是開採黃金,如果事與願違則希望獲得一片的土地種植胡椒或其他農作物。因此他們樂意向蘇丹或其他的統治者俯首稱臣。

隨著採礦業的日益發展,加上荷蘭人壟斷馬來群島的土產貿易,使得過去靠貿易維生的蘇丹王室倍感困難,剛好客家移民在其他群島開墾礦產的成功例子,刺激了部分蘇丹王室實行優待華人的政策,令在婆羅洲尋覓生計的華人越來越多,採礦的形式亦由個人轉變成為公司經營。「公司」是通過手足情誼的意識型態以及秘密會社的宣誓儀式,重建了毫不相干的工人的擬親屬關係。隨著礦區的再擴大,這種以宗族為基礎的組織架構也跟著改變,以容納更多來自不同地域的客家人礦工以及富裕的福建與潮州商人,甚至還包括土著的達雅人。要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公司」,首推十八世紀的蘭芳公司。

蘭芳公司的歷史,就好比一個皇朝的歷史。由於它時間長以及規模之大,成為十八至十九世紀婆羅洲華人公司的最成功的例子。蘭芳公司的創辦人羅芳伯是客家人,原籍廣東。由於屢試不第,士途多蹇,決定與同鄉人到南洋某生。初抵婆羅洲坤甸之時的羅芳伯以教書為生,及後被金礦所吸引,於是與友人開始從事採金工作。由於他組織力過人,組織日益壯大。最終佔據了三發地區成立蘭芳公司,並設立大總長制度,成為當時規模之大的一個自治團體。羅芳伯與蘇丹一直保持良好關係,除定時繳納稅金之外,並會協助蘇丹平定禍亂,因而聲望過人,最強盛之時幾乎整個婆羅洲西部皆屬蘭芳公司管理。羅芳伯在位十九年,其職銜名為「大唐總長」,在處理外交事務下,他自號為「西婆國王」。在他的統領之下業務興盛,除了處理採礦的業務外,更有自己的軍火製造廠及軍隊,同時亦漸漸地發展地區工作,例如建築道路、興修水利、建立寺廟及興辦教育等等,有如一個自治政府。蘭芳公司統治足足維持了一百九十年,最後因為人才凋零而被大港公司取代,「公司」的成功亦代表了華僑在婆羅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與亞洲所有國家面對的一樣,沒有歐洲人的入侵,在婆羅洲的「公司」制度將一直維持下去。荷蘭人自十六世紀一直希望打開婆羅洲上的紡織品市場,可惜時人較為喜愛中國布料,結果荷蘭人只有透過華人仲介商以達到貿易的目的。為了在婆羅洲開展殖民事業,荷蘭人便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希望取得商務專營權。但由於華人力量根深蒂固,商務專營權一直未見起色,因此華人一直是西方殖民者的眼中釘。及後至十九世紀初,東印度公司被荷蘭政府接收,在軍事力量的支持下與當地蘇丹達成協議,誓要把華人公司有效地「管理」,在多次的戰爭後,華人公司的最終覆亡,而華人在婆羅洲上的發展亦開展歷史新一頁。

文、圖:李米高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