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樂土 — 婆羅洲

 
 
生活頻道 環遊世界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9-29 (Tue), 08:30

婆羅洲是世界族群數目最多及最複雜的地方之一,超過三十個主要土著族群,與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融合共處。婆羅洲的土著散居於各熱帶雨林區域,他們很多仍然保留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日常生活與身邊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婆羅洲的主要土著族群有: 海岸達雅族——又稱「伊班族」,他們聚居於沿海地區或河岸,是最大的土著族群 內陸達雅族——聚居於較內陸的地區 檳南族——散居於內陸的遊牧部族 連同其他較小的部落,土著人口約佔婆羅洲整體的人口百分之七十。

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考察隊分別於2008, 09 & 13年為了解婆羅洲土著族群,特意攀山涉水到訪一個伊班族村落,看看他們的生活和傳統文化。我們從香港出發,先到砂勞越的首府古晉,乘車約六小時到接近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邊境的河邊。在那裡我們與該伊班族村落負責帶路的村民碰面,由他們帶領乘小船往上游,沿途河道逐漸淺窄,茂密的樹林從河的兩旁向對岸伸延,樹蔭遮蔽了河道,約兩小時後,我們來到藍瑪勒地區的伊班族村落。

伊班族人一般比較外向,十分熱情好客。我們向族長自我介紹了一下,寒暄幾句後,便把我們帶來的禮物——文具、小吃和衣服等實用的東西,交給族長。族長向我們再三道謝,一名由族長召喚來的族人把所有的東西放在長屋的中心,按著部落中的家庭數目,將禮物平均分成三十二份。分好了,由各家庭代表檢查一次,確定了沒有偏私或有人擅自收起部分東西,各人便高高興興的拿取屬於自己家庭的一份。我們都十分驚訝他們有如此公開、公平的資源分配制度。 伊班族與內陸達雅族一樣,有「獵頭」的傳統習俗。早期的人類學家,又或一般的現代城市人,都以為婆羅洲的土著好勇鬥狠,經常互相殺戮,甚至有食人的習慣。這些都是謬誤。

其實婆羅洲的土著以前的確有「獵頭」的習俗——戰勝的部落會將敵方的主要成員頭顱割下,掛在火塘或長屋的當眼位置作為戰利品,但他們絕對不會為取頭顱而殺人或吃人。隨著時代變遷,部落之間衝突止息,政府亦於百多年前立法禁止「獵頭」,獵頭習俗現已成為歷史名詞。

雖然獵頭的習俗消失了,但伊班族人的日常生活依舊,在森林裡支取所需,靠山傍水而活。偶爾有外人到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現代化的產物,如電視、雪櫃等已開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小孩子也會到特別為土著而設的學校上學。生活條件的改善,全球化的影響,可幸還沒有湮沒他們純樸、愜意的生活。

衣 - 無論是日常作息或是節日喜慶,伊班族人一般喜歡穿著顏色鮮艷的衣服。

年長的族人依然經常穿著傳統的衣裳,就是用一條彩色花紋布匹,像穿紗朗一樣圍著身體,要隨時到河裡洗澡或消暑都很方便。 以前的伊班族人會自己種棉織布,現在他們多數會買或用農產品等交換布料,然後自己裁剪傳統服飾。伊班族的傳統服飾以紅色、橙色、黃色、綠色及黑色由主,女性服飾還會配上大量銀飾。

當地的族人說,在以前的部族戰爭,戰勝的一方除了將敵方的主要成員頭顱割下,還會把敵方的貴重財物一併擄掠,主要是銀器,送給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女性的銀飾愈多,表示自己的丈夫或父親愈驍勇善戰。 伊班族婦女都懂得自己製作銀器 伊班族到今天仍然穿著傳統服飾,還有精緻的銀飾

食 - 伊班族人絕大部分的食品都是直接取於大自然。

伊班族人多數依河而居,種植旱稻、胡椒、番薯、甘蔗等食用農作物,以及橡膠和竹子之類的實用植物。差不多所有農作物都是供給族人自用,不過他們亦會把部分農產留起,用來換取鹽、衣服及其他日用品。在婆羅洲,稻米收成的時候約在六月份,這時在婆羅洲的所有土著族群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歡度豐收。 伊班族人日常在田裡種稻,男男女女都會下田工作。父母在田工作,小孩就會留在長屋內,由較年長的孩子照顧,他們一邊照顧弟妹或族中其他年幼的小孩,一邊做家務,如織魚網和縫紉。在年中不同的時候,伊班族人還會種植其他農作品、打獵、修補房屋等。族人會一同分享打獵等來的野豬、山雞和魚。


伊班族人在山上種植旱稻 收成後的稻米,打了穀便放在長屋後的露天走廊曬乾 伊班族人也有種植番薯、甘蔗等食用植物 我們用盡辦法向八歲的Narang解釋城市裡的超級市場是甚麼,但他都好像不太明白,對他來說,大自然就是他的「超級市場」 森林中有大量可食用的野菜,要吃才去採摘,像圖中的蕨類,加野薑煮成的湯水可補充剛生產婦女的乳汁 胡椒也是種在山坡上,成熟的胡椒會變成紅色,便可以收採 伊班族人是打獵高手,除了設陷阱捕捉小動物,還會使用吹箭 竹子是主要的煮食用具,可製作竹筒雞、竹筒魚、竹筒飯等 伊班族人拾柴枝生火煮食。

住 - 長屋是馬來西亞婆羅洲土著的傳統房屋。

在伊班族人的長屋,每長屋只住一家族。族中每個家庭的小屋挨戶而建,數目由數間至上百間,門前有廊台,形成一排長長的房子連有蓋走廊。走廊是族人聊天、工作、討論族中大事、迎接賓客及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 住在長屋的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在藍瑪勒長屋共有32個家庭 長屋的地板是由自製的棕櫚葉蓆子鋪成 伊班族長屋平面圖 伊班族長屋橫切面 長屋的設計美觀而實用,一般用木和竹搭建,地板和屋頂蓋著棕櫚樹葉織成的大塊蓆子。

近年很多,伊班族長屋都採用鋅板作屋頂,令房屋更去雨水和耐用。長屋由柱子承托離地,有點像南中國沿岸如香港大澳等地的棚屋,不過婆羅洲長屋的規模大得多。伊班族人的長屋從地面升高,涼爽通風,亦免受猛獸襲擊和洪水,十分合適靠河的熱帶雨林環境。屋中還有大量貯藏和活動空間,屋下可以飼養家畜,適合族人自給自足的生活。 長屋的入口樓梯從一條完整巨林雕鑿而成,要起碼20名成年人合力抬起 露天平台 在河畔的藍瑪勒長屋建在熱帶雨林裡。

行 - 婆羅洲上有無數河流,從高山到熱帶雨林,山麓經平原流入大海。

河流是婆羅洲主要的交通道路,如果要去內陸或偏遠地區,像藍瑪勒的伊班族村落,基本上只能坐船到達。一直以來,伊班族人都是靠坐艇或走路出入。 與其他住在山區的婆羅洲土著的小艇一樣,伊班族的長艇都是狹長而淺,以便容易駛過狹窄、水流急而淺的上游河道。在雨量較少的季節,愈往上游行,更可能因為水位太淺,要下水推艇或抬艇。伊班族的長艇大多用整條粗壯的樹幹製造,木材堅硬而防水。 若然連長艇都用不上,便要靠自己走路。

日常往山上的田地、到森林狩獵、或在以前的部族戰爭,伊班族人都是赤腳走路前往。在姆祿附近的「獵頭族徑」,就是以前土著部族戰爭中的戰士走出來的路徑。 伊班族人用又長又大的原木製造長艇 伊班族人的腳掌都比較寬和厚 走在森林中,很容易給水蛭咬到。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