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星星之火的破壞力,小小火種可以迅速變成烈焰,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蔓延開去,火情甚至一發不可收拾。究竟山火對環境、生態、人類帶來甚麼樣的影響?
1. 生境破壞
多元化的生境扶養形形色色的野生動物,對維繫生態平衡極為重要。樹木為不同種類的生物提供重要的微生境,養活很多野生動物,並供給人類天然資源及生活所需。然而,山火奪去野生動物的安樂窩,幸運的能找到合適的棲身之所,不幸的只能活活挨餓死掉。在那些山火經常發生的地方,由於山火發生的頻率比小草生長的速度快,所以長年寸草不生,呈現一片荒涼的景象。
2. 滅種危機
某些地區擁有獨特的生物品種,山火不經意的來臨,會毀掉牠們獨特的居住地,甚至牠們的生命,迫牠們踏上瀕危之路,面臨滅種。正常而言,物種緣起緣滅,是最自然不過的定律,但基於人類的因素,大大影響物種的存亡,以至對食物鏈及整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將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化,從而限制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3. 土壤侵蝕
在大火肆虐野地過後,大部分植被被燒毀殆盡,只留下燒至灰白的樹木殘枝、一大片燒焦的土壤。山火後的泥土失去了水分及植物保護,表層的土壤因而變得鬆散,雨水的沖刷使表土變得貧瘠,尤其在陡斜的山坡,水土流失的情況更為嚴峻;倘若遇上傾盤大雨,極可能導致其他災害如山泥傾瀉、泥流等。飽受山火摧殘的土地需要至少幾十年的時間來回復舊貌。
4. 減少休憩的空間
社會節奏急速,綠色健康生活大行其道,綠油油的郊野地區更成了都巿人工餘減壓的好去處。透過這些郊野地區,人類可以盡情用五官感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瑰寶,欣賞旖旎的風景,呼吸清新的空氣,攀山遠足,舒緩筋骨,認識自然界的一事一物等等。可惜,山火卻將一片原為人類樂土的青蔥綠野,瞬間變成了無生氣的地方,破壞優美的自然景觀。
5. 空氣污染嚴重
山火焚燒樹木時,會釋出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懸浮粒子等空氣污染物,使空氣質素變差,令人類易患上呼吸道及心臟等疾病,嚴重影響健康,導致社會醫療龐大的損失。山火產生的煙霾、灰燼滿天飛,除了降低能見度,對航空交通造成危險。煙霧更隨風四散至其他鄰近地區,影響的範圍極為廣泛。
6. 氣候變化 惡性循環
全球變暖與山林大火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山火發生期間,樹林提供大量的燃料,焚燒林木時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到大氣層中,加劇全球暖化的問題。氣候變暖,導致土地乾旱,使山林抵禦山火的能力減弱,增加了山林的可燃性。一向甚少發生山火的熱帶雨林亦面對同樣的困境,情況令人擔憂!
近年來,大型山火頻頻發生,山火的猛烈及破壞程度亦增強了不少。科學家更指出,氣候變化引起的熱浪、乾旱的天氣,正在改變山火的性質、兇猛程度及所持續的時間。一些容易發生山火的地區或國家,將可能面臨更多的乾旱、更炎熱的天氣,導致更頻繁、更劇烈的山火,這為當局以至全球在本世紀敲響山火警鐘。如此一來,全球的氣候愈暖,林火發生的次數愈多,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有形無形地影響著世界每個角落。
山火過後……
綠野森林經過大火的洗禮後,剩下那些燒至炭黑的枯木及灰燼,原本生氣勃勃的地方變得一片死寂,到底它的未來命運會是怎樣?
自然界本身有屬於它的規律。森林是地球其中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每每因天然災害而受損,但固有的調節機制會自動啓動,在休養生息後,便會回復原來生態平衡的狀態。
一個區域在山火或其他自然災害破壞後,會隨著時間漸漸發生變化,這個災後的自然變化過程叫做「次生演替」。透過植物群落的演替,每一階段的群落為下一階段的演替作好生長的準備,讓這個受損的地域恢復生機。
不同種類的植物對光照、水分和養料的要求各有差異。在山火過後,蕨類植物(即一些較為原始的植物群落)生長迅速,彷如救傷隊般第一時間進入災場,為已遭破壞的土地療傷,故此被稱為「先鋒植物」。此外,它有較強的吸水性,能夠抓緊表土,有助保持水土,讓其他植物隨後有立足之地。新生長出來的植物很快吸引以此覓食的新動物。這個階段出現的動植物、微生物等品種數目不多。接著,較大的植物如灌木及樹木將會先後出現,它們的枯枝、落葉製造微型氣候(micro-climate)和肥沃泥土,為其他野生生物提供棲身處。
在演替過程中,有些動植物消失,也有新的動植物加入,生物多樣性愈來愈豐富。由最初光禿禿的土地或山坡變成青綠的草地,灌木叢繼而取代了草地,最後樹林慢慢取代灌木叢,直到群落裡的生物物種穩定下來,這亦代表到達了演替的頂峰階段,形成永久社會。
山火發生的頻率高,阻礙灌叢自然演替成樹林的過程。在那些山火頻繁的地方,通常只留下一片焦土,以及從惡劣的環境中掙扎求存的小草及小灌木作點綴,高大健康的樹木則欠奉。林地需要數以十年計的時間慢慢地形成,由矮小樹苗長大成茂密樹林的過程是相當漫長。可是,看似沒多大破壞力的星火,可在短時間內輕易將這片得來不易的綠林付之一炬,徹底地毀滅。
野火——是好?是壞?
火早在地球存在,樹木被雷電擊中而產生天然火,人類就此從大自然中取得火種。
火,將人類帶進文明時代──由原始人茹毛飲血的階段發展至用火煮食的時代。從認識和掌握火開始,人類學會如何利用自然工具取火,利用火達到不同的目的,例如:從火光中得到光明、在寒冷的環境中取得溫暖、利用火嚇阻野獸的侵襲等等。
野火對森林生態系統及物種的演化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山火會影響生態系統的植物特性及生命週期,如同前所提及需要火才能生長發芽的植物,同時也影響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如:碳、養分及水分的循環、生物質的累積、生物演替及生物多樣性。
火既是一種重要的生態過程,也是一個有效的土地管理手段。一般來說,低強度的地表火和一定週期的林火對於森林來說大多是有益的,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及能量流,有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生物多樣性,以及提高林地的生產力。相反,高度和過頻密的林火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並對大氣、水資源、土壤、生態和人類各方面產生負面的影響。
控制得宜的林山之好處:
- 減少林地可燃物積累,避免高能量火的發生
- 加速地被物礦質化過程,增加土壤養分,改善林地環境,促進林木生長
- 清除倒木、伐剩物等,改善林內衛生條件
- 清除競爭性雜草、灌木,加幼林撫育,提高森林生產力
- 消滅森林鼠害
林火是環境管理及人類生活重要的工具,儘管如此,但當林火行為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負載能力,或人類所能控制的狀況時,往往會造成生態、環境上的破壞,以及經濟上的損失,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財產。
全球大部分的山火是人為引起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鳴謝:漁農自然護理署、民眾安全服務隊、周錦超博士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