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局最基本的設施是櫃位服務。所有能夠讓人交寄郵件的機構,也算得上是郵局的前身。在中國的郵驛時期,廣佈各地的旅店便曾充當「郵局」的角色。不過說到真正深入社區、為民眾服務的郵局,還是要經由官方郵政機關或民間的大型郵政服務開辦。歷史悠久的英國皇家郵政自十七世紀中葉起向民眾開放服務,拓展郵路,在全國大小城鎮設立多家郵局。當時的郵局系統和現時已頗為相似,收集得來的郵件會送到分信站進行揀信,每家郵局還有自己的郵戳。
中國的新式郵政發展較遲緩,郵驛並行的亂局延續至清朝。驛遞系統一向是「官辦官用」,民間對郵政有所需求,間接令民營的民信局在明朝永樂年間興起。「民信局」是整個民間郵業的總稱,由多家商號經營,業務主要為寄信、帶貨和匯兌款項。清朝中後期時全國已有信局數千家,覆蓋範圍廣,而且業務繁多,甚至會定時派人上門收信,因而深受民眾歡迎。至一八九六年大清郵政開辦,才逐漸以官營的新式郵政局取締民信局。
在香港開埠的一八四一年,英國人就在今港島聖約翰座堂對上興建了郵政總局,為英軍及民眾提供通信服務,當年叫作「驛務署」或「書信館」。早期的郵政服務十分簡陋,無論寄信或收信都要親往郵局處理;寄信人可選擇由自己或收信人繳付郵資,並由職員蓋上不同的郵戳作實。當有外國貨船載著郵件泊岸,郵局還會鳴砲,通知各商行職員到來收信。郵政分局直到一八九八年才首先在上環和尖沙咀開設。隨著郵政事業的進步,香港現時已有一百二十六間現代化郵政局服務各區市民。根據香港郵政的準則,市區人口密集地區的零點八公里範圍內至少會有一家郵局,郊區則是三點二公里,偏遠的地區更有流動郵車定期出動。
為了使郵政服務更貼近民眾生活,也出現了流動性更高的郵局:
火車郵局
歷史悠久,乘鐵路網之便,可快速在國家或城市間傳遞郵件。掛載在普通列車前後的郵政車廂除了會隨車收寄郵件、向乘客售賣郵票,也會在車上進行揀信工作,並在沿線車站裝卸郵包。不過由於其他運輸工具日漸發達,火車速度也越來越快,需要每站停靠的火車郵局已不合時宜,逐漸消失。
汽車郵局
流動郵車具備一般郵局的基本功能,而且可深入較偏遠並欠缺郵政局的地區。香港郵政的流動郵局於一九五九年起服務,現有兩部流動郵車定期出動,行走新界多個地點,每次停泊十五至三十分鐘。
今時今日,郵局不再需要畜養動物,也不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郵件散滿一桌,任由外人隨意亂翻。現今的郵政局秩序井然,設有不同部門負責郵政的不同工序,許多步驟更已機械化。
發行和售賣郵票
根據《萬國郵政公約》,郵票是主權的象徵,上面需用拉丁字母印上所屬成員國或地區名稱。它們和鈔票同屬有價證券,也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形象,只能由每地最權威的郵政機關發行。香港郵政便負責設計及發售可在香港流通的郵票,回歸前後總共發行過廿一套通用郵票,每年亦發行約十多套特別郵票。郵局亦會發售其他郵政用品,例如航空郵簡、國際回郵券等,一些分局更會發售外國集郵郵品。
一般郵遞
普通信件
一封信投進郵筒或交給郵局職員後,怎麼才會送到收件人的手中?以香港郵政為例,寄信的過程可分成收信、揀信、運輸、派遞四大步驟。在各區收集得來的郵件會送往中環郵政總局及紅磡國際郵件中心分揀處理:機械揀信系統會以光學技術解讀地址,並將結果以條碼形式打印在信件上,再將信件按派遞區分類;如地址無法解讀,則以人手輸入地區資料。分類後的信件會分送至全港二十九間派遞局;每間派遞局負責不同的派遞範圍、逾一千七百個派遞段。郵差會在派遞局進一步仔細揀信,因應派遞次序排列自己負責的信件,再出外派信。
航空信件
所有空郵信件和郵包會直接送往赤鱲角空郵中心,以機械揀信系統分揀郵件。郵務人員會利用電腦系統,將郵件分配到不同的離港班機。由於每家航空公司的收費不盡相同,他們會盡量安排將郵件送上收費最合理的航班。
通函郵寄
郵政機構除了服務一般市民,也為商業機構提供「通函郵寄服務」。香港郵政將全港住戶按地區和屋苑劃分為富戶、中產等眾多類別,企業便可按自己的商業需要,將廣告宣傳品寄給目標客戶。近年香港人的環保意識增加,加上電子宣傳渠道眾多,印刷宣傳品須耗費大量資源,因此香港郵政也推出「不收取通函」標籤供免費索取,只要貼在信箱上,郵差便不會投進通函。
郵局最重要是「便民」,正因為它有龐大的物流網絡,又是國家專營,更和全球郵政機構有密切聯繫,令它擁有一般機構無法企及的先天優勢。因此,郵局的功能早就超出了單純的收派信件,涉足銀行、保險、速遞、公共事業等業務,擔當社區內的多功能服務站。
眾多服務中,郵政儲蓄服務可算是郵政部門最特別的周邊業務。英國郵政於一八六一年首創個人存款服務。當時的銀行多設在城市,而且主要為富人服務。郵政儲蓄為住在較偏遠地區和收入較低的民眾提供可靠的存款方式,填補了銀行的不足,亦為郵政服務提供營運資金。郵政儲蓄歷經多年,在全球各地各有不同的發展,德國、中國、台灣、印度、韓國等地依然擁有各自的郵政儲蓄服務,日本郵政更曾經憑藉其巨額存款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但銀行業發展迅速,郵政儲蓄服務也受到威脅,私有化或逐步脫離郵政部門已成大趨勢,好些地區的郵政儲蓄更已停辦。
在香港,市民可利用「郵繳通」到任何一所郵局繳付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的費用,也能在郵局櫃檯匯款至指定國家、辦理個人電子證書,還可在「樂滿郵」網站進行網上購物。而在二零一一年,郵局也成為政府向市民派發六千元的渠道之一。
郵局的代辦業務能增加額外收入,有些地方的郵政服務更須依賴這些收益來補貼。於是郵局的服務不斷增長變化,為市民提供更大的方便,但也令「郵局」的定義越來越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