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封遇上信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1-02-07 (Sun), 08:00

當信紙還未大行其道,書信文字的載體可謂種類繁多。古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會把訊息刻在陶土或泥板上,外面還要用陶土密封,燒成陶器,讀信者要先打破陶器才能讀得信中內容。後來隨著書寫工具演進,西方人開始用莎草紙、樹皮、獸皮紙、羊皮紙等寫信,寫好後捲起或摺起並用繩綁著,要再安全一點則可用火漆封口。將火漆加熱後滴在信上,再蓋上如簽名一樣的獨特金屬章,不但可作封口,還可證明寄信人的身份。不過這還遠遠不及中國人寫信般考究。

書、簡、箋、牘、札、素、函──單從中國古代書信的別稱,我們就能想像當時所用的「信紙」有多五花八門。「簡」指竹簡,「牘」、「札」都是指木簡;長簡用來寫書籍,短簡便用作寫信。由於民間信件長度以一尺為限,故書信又名「尺牘」。同樣地,用白絹或綢寫的信便曰「尺素」。不過說到最講究的信紙,肯定非「箋」莫屬。箋紙印刷華麗美觀,印有山水花鳥等插圖,通常作題詩或寫信之用;有顏色繽紛的「彩箋」,有灑上金粉的「金箋」,甚至有不同香味的信箋。唐代不少文人雅士已有自行製作專用的箋紙,以昭示自己的高雅品味。要令收信人更能感受情意,有些人還會為信箋噴上香水,或直接以花葉作箋。「信箋」一詞亦流傳至今,泛指印刷精美的信紙。

自從輕巧的紙張出現並普及,便一躍成為最理想的書寫和寄信工具。今日的社會氾濫著電子書信,信紙的重要性大不如前。雖然電子通訊方便快捷,卻彷彿失去了舊時挑選信紙寄予親朋好友的興致、收到漂亮信紙時的激動,還有從筆跡裡透出那淡淡的人情味。

信封

信封能夠保護信件,避免破損及遭人私閱。很久以前,人們就意識到要保護寫好的信件了。信封最早出現在秦漢時代,以刻成鯉魚形的木板將木簡信件前後夾住,用繩綑三圈打結,「信封」就此成形。為了加強保密,他們還真的把信用泥「封」起來,蓋上印章,防止別人私拆。紙張成為主要的寫信工具後,兩塊鯉魚板便變成兩張畫上鯉魚的厚紙,也漸漸開始使用紙製信封。

西方各國使用紙信封的歷史較短,約始於十七世紀的法國、西班牙等地。一八四五年,德拉魯與「郵票之父」希爾的哥哥艾德溫聯合發明了一部機器,可自動將紙裁剪、摺合成信封,從此不須再以人手自製信封,信封的需求和用量也大增,一門雙傑的希爾家就此大力推動了現代郵政的發展。

香港郵政早年推出過多種特別的信封,例如掛號信封、已印上郵票式樣的郵資預付信封,和曇花一現、專門寄報紙的報紙封套。以前的信或信封會用黏土、火漆或膠水等封口。約在一八九零年代,機器開始能夠製造預先塗上膠水的信封,款式和我們現在常用的信封已很近似。近年更開始出現自動黏貼信封,使用時只須撕開封舌上的膠條。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Hong Kong Discovery野外動向》雜誌 vol.6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