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無論是否喜愛行山的人士,都一定接受過他們的幫助。從小到大,在任何運動會、水運會,以至現時的大型越野跑、戶外比賽中,都會見到這班熟悉急救的義務隊伍在場守候。對行山人士來說,一張由聖約翰救護機構頒發的急救證書更與地圖和指南針一樣重要。
▲ 聖約翰救傷隊在任何場合都樂於為市民服務
追溯聖約翰團體的歷史,要回到1099年耶路撒冷的聖約翰古修道院。當時的護理人員以黑底白色創立四臂八角白十字的徽號,本著正義純潔和謙虛樸素的守則,於歐洲各地服務。1877年,英國聖約翰救傷會正式成立,並著手急救訓練工作。1884年,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以聖約翰救傷會的名義創立,本著不分種族、階級、信仰的宗旨、竭誠為人類服務。救傷會現時有超過500位專業講師,教授急救、家居護理、心肺復甦法、心臟去顫法等等相關課程。救傷會亦定期與世界各地其他組織開會和取經,以獲得最先進和標準的救護知識。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則於1916年成立,現時有超過7,300位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義務工作人員,主要負責組織和訓練市民執行志願急救工作,致力拯救處於危難、受苦、患病及身處險境的人。
▲ 救傷扶危是每位隊員的使命
聖約翰救傷隊員每年須出席最少 60 小時之集訓、週年覆試合格、參與週年大操及提供不少於 60 小時的服務。最初的時候,報讀者多數為前線工作者,例如巴士司機、電車司機、船員、警察、消防人員,更有空中小姐等。現時的學員變得更多元化,除了一些私營機構員工和學生,還有很多公眾人士,尤其是喜愛戶外活動的人都十分重視急救知識。
▲ 周年急救比賽使每位隊員都保持最佳的救護技術水平
多年來隊伍成立了超過120隊救護支隊、護士支隊及見習支隊。活躍於行山界、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旅聯)主席周國強先生(Johnny),於70年代加入北角救護支隊。1973年成立的北角救護及護士支隊,口號是「為會、為隊、為服務!」。憶述加入隊伍的過程,Johnny說是從一則報章廣告開始,原來時任星島集團主席胡仙小姐為了鼓勵市民投身義工行列,特意贊助學員免費報讀急救課程。當時為星島報康樂遊版編輯的他,不但順利完成課程,還從此投身遠足及救護界,為隊員提供救護訓練,更是急救課程的導師。其實Johnny加入隊伍並非單純為了學習救護知識,而是認為服務社會重於金錢,一直堅持樂於助人的宗旨至今不變。
▲ 山嶺救援演習
除了一些當值期間的服務外,懂得急救的Johnny也曾在非當值時期救回多條性命。最危險的一次是在東區走廊,當時一輛貨車意外翻側,Johnny把其中兩位乘客救出馬路後,還見司機被夾在車內,他當時只想多救回一條人命,便不顧得貨車有漏油的危機,最終把司機拯救出來。回想事件,他表示現在隊內已有一套安全指引,當時的做法並非最好。他明白在救人以外也要考慮自己的性命,也要為家人負責。另一次在非當值時,他在花園道看到一位婆婆不小心過馬路而被汽車撞倒,已經血流滿面。他憑著急救知識,知道血液倒流可能令傷者窒息,便運用所學處理婆婆的情況,再等待救護車救援。Johnny表示急救有三個主要目的,一保存傷者的性命、二防止傷勢及病情惡化、三促進復原。他那一次便協助保存了婆婆的性命。
▲ 1989年北角救護支隊赴英國總部訪問
▲ 1989年於英國總部`作救護學術交流
為了確保每位隊員都有最佳的急救知識,救傷隊每年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比賽,除了可以保持各隊員的應付能力,也可以為他們建立現場救援的信心。北角救護及護士支隊的戰績彪炳,已連續多年在各項賽事取得佳績,包括羅富士盾和夏高理盾。這兩項比賽理論與實習兼備,羅富士盾的比賽包括急救個案實習賽,學員會在模擬災場救助傷者,還要參加筆試。至於夏高理盾也有個案實習賽,另外有護病學個案比賽,學員要按模擬情況對病人施以護理。
▲ 於國內進行急救學術推廣及交流
作為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的導師,還有行山組織的主席,Johnny表示急救知識除了用來救命,最重要還有防止傷勢惡化。例如遇上有人墮山的意外,假如不懂得急救和護理知識,隨便移動傷者有可能令他終生半身不遂。所以如果沒有即時生命危險,最好的方法是先報警,等待專業和已受訓的人員到場。當然,行山人士最重要的還是量力而為,並選擇自己熟悉的朋友和路線,最少四人同行,意外不幸發生,要分成2人1隊,2人一同前往求救,另一位留在傷者身邊。參加戶外活動時,我們對自己、家庭、社會也要負責。
▲ 交通意外現場緊急救援
文:小明
圖:香港聖約翰救護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