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氹轉遊樂園:運動篇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9-11-07 (Thu), 12:00

遊樂場是…運動的地方

遊樂設施大部分要攀高爬低,有些遊樂場甚至還有膠製的仿真攀石牆,能夠鍛鍊兒童的肌肉、四肢協調能力、反應能力、平衡力等。也許未來成為運動健將的因子,亦是小時候在遊樂場培養出來。

香港:我們的遊樂場

從小小遊樂場的發展、選址、設施和存在的意義,可以反過來看出一代一代「港孩」,是在怎樣的社會中長大……

1920s-1940       運動場時代:抒發兒童的天性

香港開埠之初,人們生活簡單清貧,雖然已建有動植物公園和一些體育場所等場所,但主要為較上流的成年人使用。到了一九二八年,九龍居民協會向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曹善允爭取建立兒童遊樂場,這直接促使政府翌年成立「遊樂場地委員會」,並分別在香港島及尖沙咀漆咸道建成最早的遊樂場。

一九三三年,為了集中管理管理遊樂場地,一個更專門的組織「兒童遊樂場協會」(香港遊樂場協會前身)成立了,由當時的輔政司修頓爵士、麥花臣、曹善允等人統領,努力向政府和私人地主爭取土地,為貧童增建遊樂場。一九三四年,由該會管理的遊樂場已增至六個(卜公花園、灣仔修頓、尖沙咀、京士柏、旺角塘尾道等)。早年遊樂場的配置,以空地、運動場地加上簡單的遊樂設施為主,對於居住在擠迫環境的兒童來說,有個能夠活動一下手腳的地方,已是天堂。


1960s   遊樂場協會建立的灣仔修頓場是香港早年重要的遊樂場地。它的主體是個偌大的運動場,附有少許遊玩設施,晚上更化身小販聚集的「平民夜市」,從小孩到大人都得到歡樂;白色兩層建築為福利大廈。

成人不准進入!

早期遊樂場原來嚴格得令人吃驚!一九三三年報載,有兩名姓鄧成人因「潛入尖沙咀兒童遊樂場玩弄」,被判每人罰款五元,二人在庭上供稱不識字,看不懂場外「禁成人入內玩弄」的告示而犯案,可見當時社會頗為保護兒童的遊樂權益。

鞦韆意外

一九三六年,一名十二歲小女孩在九龍城兒童遊樂場盪鞦韆時,因執繩不牢,從高處跌下而死,可能是香港最早發生的遊樂場致命意外。

遊樂場 VS 遊樂場

早年,「遊樂場」以提供運動場地為主,各場地都有足球、籃球、排球場等。為了讓兒童健康生活,遊樂場協會非常重視並經常組織體育活動,這從一九三四年灣仔修頓遊樂場開幕典禮的其中一個節目可見一斑:「九龍遊樂場足球隊」對「香港遊樂場足球隊」表演賽。

兒童不宜?!

一九三六年一篇《工商日報》文章詳細描述了當年灣仔遊樂場的日與夜:下午三至六時是孩子們大舉玩耍的時光;五至六時,孩子們分隊踢有組織的足球比賽,竟也能吸引千百球迷圍觀;但到晚上十時後,遊樂場卻成為流妓們向外國水兵招攬生意的地方。

遊樂場內玩甚麼?

早期香港華人主要住在木屋區或唐樓,到處都是無所事事的失學兒童。遊樂場協會的角色不只建立場地,還有在遊樂場提供服務。戰前,在空曠簡陋的戶外遊樂場上,協會人員安排了許多康樂活動、興趣班,例如球類活動、人際相處小組、編織班、土風舞、踢毽子等,但當年最受歡迎的是識字班。日後,這些「遊樂輔導專員」更慢慢演變為「社工」這種職業。

攀爬架

這些形狀各異的攀爬玩具,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化身「馬騮精」的瘋狂日子。

    
右:1988 屯門蝴蝶邨

  

  
左:1994;右:青衣長康邨

  
左:1911 紐約佩藍灣公園;右:白田邨

鳴謝: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香港遊樂場協會總幹事 梁偉權太平紳士
香港遊樂場協會總發展主任(場館服務)黃潔虹
香港遊樂場協會高級場館經理 黃敬中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部份圖片提供:高添強、香港遊樂場協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還我香港公園長滑梯、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長洲足跡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9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