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鷹家人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7-09-20 (Wed), 08:00

愛拍攝的人,對於拍攝的對象肯定有相當的堅持。就像這三號風球的颱風天,想不到Peter還興致勃勃說不用改期。觀景器裡是他最愛的麻鷹。

「颱風天有颱風天看到的東西!」真的,那隻麻鷹用雙翼抵抗著大風,在海面上像定住了一樣。「麻鷹利用逆風降落海面尋找食物。牠們滑翔平均時速約三十公里,風太強,飛行時會很搖擺;當陣風少於三十公里,牠就可以控制飛行速度高度,準確降落海面抓食物……」 

你是……
陳佳瑋,香港觀鳥會麻鷹研究組組員。

請問你有多「宅」?
輕度宅男吧,平日上班,晚上就留在家玩電腦,只有星期六日間中外出拍攝。

還有更專業的呢。「西貢碼頭是向東南方的。如果你想拍牠們的正面,記得選吹南風的日子,讓牠們的頭向著你降落;如果想拍牠右側,就選東風;想拍左側就選西風!」Peter說。「但冬天的時候,吹北風,牠們屁股就對著你了。」所以夏天是最好的季節嗎?「不是,牠們那時正值換羽期,羽毛很難看,所以還是春秋兩季較好。」所以,拍麻鷹,還會令你成為觀測天氣能手。

先成為觀鳥專家還是攝影專家?
年輕的Peter並非自小熱愛動物,正職冷氣維修的他明顯也不是生態行內人,不過他說起雀鳥來,知識達專業級。「我是在中學三年級加入攝影學會後開始玩相機,漸漸發覺攝影既是一們學問,也是身分象徵(當年掛著攝影學會的銜頭,可以在校內橫行)!然後當拍風景、人像滿足不了自己後,才增加難度,嘗試到香港公園、自己家附近『鳥攝』,找鳥兒作練習對象。」

由麻雀到麻鷹

那時,雖然Peter已為相機加購增距鏡,焦距二百由倍增到四百毫米,但看著自己在街上拍到的麻雀,他仍不禁問:「為甚麼這麼小?我該如何接近麻雀,把牠拍得大一點?」後來越拍鳥越沉迷,首先愛上了飛行甚有氣勢的猛禽:美國的白頭海鵰,於是尋找研究猛禽的組織,最後加入麻鷹研究組,他對麻鷹的認識,大多是來自組內的前輩們加上自習所得。觀察越久,越是愛上了彷彿每隻都很有個性的麻鷹。

我的好「拍」檔

「我現在的組合是Nikon D810配合Nikon 500mm f/4鏡頭,因為觀察麻鷹要常常走動,需要以輕便、機動為主。D810是高階全片幅相機,記錄雀鳥羽毛細節和在昏暗環境拍攝,也表現得非常好。」 

在Peter的麻鷹世界,有八隻是他觀察良久、已投放深厚感情的,多數是在家附近邂逅。他認得牠們每一隻,替牠們改了名字,甚至看著牠們成家立室。「人有人樣,麻鷹都有麻鷹樣!可以看五官和羽毛特徵。牠是我認識最久的小鷹,八年了,本來是單身,二零零九年牠把老婆大麻介紹給我……」 

「大麻,現在約八至九歲。認著牠的尾紋,很淺色,而且有鈎的。牠們兩夫妻幾乎每年都添丁,總共生了十一個寶寶。」
「毛斑,意思是牠從第六條初級飛羽起『無斑紋』……」 
「大嬌,繁殖期喜歡在天台『大叫』。你看,牠的斑比其他麻鷹白。」 
「白頭仔,牠的頭比其他麻鷹白。」

人與麻鷹的交流

1. 「麻鷹捉雞仔」
這是Peter覺得人類對麻鷹最大的誤解。麻鷹無辜扮演奸角,也許是由於前人觀察不仔細,把麻鷹和其他猛禽如鳳頭鷹、普通鵟搞亂了。 「麻鷹是大自然清道夫,愛吃腐肉,不喜歡抓活生生的雀仔,所以能與其他雀鳥和睦相處,雀鳥不會怕麻鷹。」麻鷹被冠上了兇惡的形象,但事實卻相反。「麻鷹尤其是住在香港城市裡的,很怕人的。」


「​大麻」與人類非常親近,可能大家已經成為朋友吧!

2. 麻鷹覓食點
「知道為甚麼西貢碼頭多麻鷹嗎?因為這裡有許多漁民撐著小艇販賣漁穫。麻鷹是很雜食的鳥類,甚麼都吃,漁民丟在海裡的魚內臟是牠們很喜歡的美食。」因此拍攝麻鷹也得看潮汐,潮漲較為適合,麻鷹的食物會留在海灣,不會沖出大海,麻鷹們也會在近岸聚集。

3. 提供建築材料
在Peter鏡頭下,我們常常見到麻鷹叼著白色物件,包括紙巾、發泡膠、「祝君早安」的手帕、衣架等,原來牠們是在宣示領域;之後,就會把物件叼回家裝修巢穴,或作孵蛋用的「床褥」,還會把勞工手套當被子蓋著雛鳥等等。「麻鷹其實和人類關係不錯,看到人類的東西有甚麼合用,不管是不是垃圾,就會順手拈來,不會客氣!」他說,日本有麻鷹把整個單車頭盔抓走……

鏡頭下的麻鷹百態

1. 歸巢
麻鷹歸巢,是很壯觀的場面。以西貢碼頭這群為例,牠們早上會集體離開西貢,到新界東部至清水灣對出附近水域覓食,黃昏才從四方八面回來牠們晚棲的羊洲小島。

2. 點名
在日落前一小時,牠們會突然全部從島中飛出來,這個行為我們稱之為「集體點名」,此時我們會爭取時間數雀,冬季最厲害可以數到五百多隻呢。

3. 玩
麻鷹十分愛玩,看到前面的麻鷹抓到食物,後方的同伴就會追逐及搶奪,有時甚至兩三隻加入戰團,直到「受害者」掉下食物,後方麻鷹就會立時搶去,很頑皮。

4. 求偶舞
繁殖期前的行為,就是爪扣爪在空中打轉,並在接近地面前放開,可是不少人誤會這是交配動作。

立此存照

Peter還自豪地回憶,蒼鷹曾在香港出沒也是他發現的。「蒼鷹原是北半球的留鳥(也有少部份會遷徙,但都不會路經香港),在香港從未有拍攝記錄。當時我在米埔帶領觀鳥班,看見一隻我以為是雀鷹的猛禽,趕忙借團友的相機拍下,回家後把相片上載到觀鳥會論壇,經國內外鳥友多方驗證後,證實是蒼鷹,這也令牠正式由逸鳥提升至香港主要鳥類名錄。」所以說,攝影技術的進步顛覆了觀鳥的世界,也令近年在港新發現的鳥種數量急升。所謂有圖有真相,一張相片勝過千言萬語!


「大麻」與剛出世的小寶寶。

而且,透過鏡頭凝下雀鳥的一舉一動,細微的變遷都可以察覺到,例如飛行時的小動作、換羽期間每天的變化、少了哪一根羽毛等等。有了社交網絡後,Peter更可以把麻鷹的美態和生活片段放到網上。「對我來說,攝影不只是分享喜悅那麼簡單,而是可讓我呆在電腦前,重溫當年拍過的照片、遇上過甚麼雀鳥品種,甚至對比今天和七年前的麻鷹,在羽毛上、形態上有什麼分別……」


從二零零八年到二零一五年,「小鷹」長大了,羽毛也有變化。

代麻鷹說說話

在香港,要遇上千鷹飛舞實在太易,牠們彷彿已融入了香港人的生活,也因為太常見,人們也就習以為常,對牠們不太重視。不如聽聽近鄰台灣的故事吧。

「每年在香港出沒的麻鷹接近二千隻,但一整個幅員廣大的台灣──據今年九月統計,只得四百二十六隻!其實二十多年前,麻鷹在台灣一樣是很普遍,但隨著土地開發、棲地破壞,到近來發現食物鏈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令麻鷹數量迅速下降,現在在台灣,麻鷹也難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香港土地也嚴重不足,麻鷹的棲地有可能面臨發展,所以,要麻鷹們繼續陪伴我們在我們身邊,就靠大家了!」


▲ 每年一月開始是麻鷹繁殖季,雄鳥會飛到雌鳥背部交配,交配時雄鳥腳爪會收起,避免弄傷雌鳥。


▲鷹寶寶由破殼到離巢接近六十天,離巢時,牠們已長得與父母接近一樣大!

香港麻鷹檔案

  • 麻鷹的真名是「黑鳶」,是隼形目鳶屬鳥類,學名Milvus migrans,當中Milvus是指鳶,而migrans等於migratory指遷徙,全名解「會遷徙的鳶」
  • 黑鳶在世界上共有五個亞種,分別是M.m. migrans、M.m. lineatus(香港麻鷹屬於此亞種)、M.m. formosanus、M.m. govinda和M.m. affinis。
  • 留鳥二百多隻,主要晚棲地點有昂船洲、馬己仙峽和西貢羊洲(西貢碼頭對出),香港觀鳥會每月在這些地方做麻鷹調查,點算全港麻鷹數量
  • 快速辨麻鷹:魚尾形的尾部、白色的翼斑、六條突出的「手指」
  • 麻鷹無法單靠外表分辨雌雄,要靠其他線索,例如兩隻配偶關係的麻鷹在一起時,體型較大的便是雌性


▲左是雌,右是雄,雌鳥體型較大和重,雄鳥則相反。繁殖期時雌鳥會負責巢內大小事務,而雄鳥會負責保護領域和提供食物。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受訪者提供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9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