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過客 走進真香港生活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5-12 (Tue), 08:30

其實,世界對香港的認識很片面。要是他們連聽到香港動輒是四、五十層樓高的住宅大廈也會感到驚訝,那他們一定不知道,埋藏在這個「國際都市」的小城內更多更深遠的秘密。紅色小巴、紅樹林、廟內的紅燈籠,全都可以是香港的城市驚喜。

作為土生土長香港人,阿Ling覺得,與其讓遊客在官方景點之間走馬看花,他們更值得把更有深度的「故事」帶回家。也許,這些可能有一天湮沒的香港本土特色與文化,會因為她的導賞,化為種子散播在地球村裡的某處。

「政府的所謂保育,就是把舊事物去掉,換上新樓盤。」

鑽石山已拆卸的大磡村,背後不遠有個光鮮的「荷里活廣場」,但除了這個名字外,有多少新一代知道鑽石山以前真的星光熠熠,是香港電影的發跡地,李小龍也常常在附近片場拍戲?

這些故事,這座老石屋知道,但它能留下來嗎?

「鬧市尋龍」、「香江尋源」,Ling的每一個導賞團都有主題,活像一本本故事書。遊客們聽著解說,手中還拿著印滿歷史圖片的本子,好讓他們經過同一地方時,就能瞬間感受到香港的變化。

  

「簇新的高樓大廈,掩蓋了這城市最重要的歷史。」如九龍城以舊區為主,遊客一般不會來,來到也未必清楚來龍去脈。Ling帶遊客們回到過去,介紹這裡從前是皇帝落難所到之處,清朝起至英治、日治時期都是軍事重地,如今是生氣勃勃的街坊舊區,「九龍實在有很多故事。」

Ling自小已跟隨熟知掌故的姐夫四處遊走,愛發掘身邊事物;長大後成為事業女性,經常四出公幹,向外國人介紹香港,卻赫然發現香港社會的變化,快得自己不敢想像。於是,她在人生下半場找到新目標,便是在一年多前創業,成立「好好過生活導賞」。

那天 我坐上了香港的Van仔

「帶外國朋友遊香港,他們覺得我說的故事很得意,可能因為我夠雜學(做過記者、管理廟宇;學過中醫),好像甚麼都知少少!」除此之外,幾年之前在塔斯曼尼亞的難忘之旅,也令她對導賞有新的體會。「我很喜歡參觀本土導賞團,那次團裡有十多人,導遊沿途說著許多鮮為人知又有趣的小故事,但最讓我驚奇的,是他突然叫出我的名字,問我香港的情況如何!原來他一早熟讀所有團友的名字,還會留意他們家鄉的新聞。」好的導遊,會令人對一個地方有截然不同的印象。

Ling最想讓旅客感受到地道的香港,相比粉飾得美美的官方景點,Ling更喜歡帶客人探索土瓜灣舊區、到九龍城「掃街」吃小吃、遊東北的地質公園等。為了讓遊客帶走「故事」,她的「秘密行動」還包括帶他們到中醫診所應診、到本土藝術家的工作坊製作手工藝品,還有搭小巴。「一開始我也沒察覺到,搭小巴對遊客來說原來十分吸引!西方人對搭小巴有很大心理障礙,不懂搭又不懂喊『下車』;東南亞人則因為看慣香港電影,覺得詭異情節總是會在小巴上發生!」

小巴
「紅Van、綠Van、Van仔、十四座、十六座」等等都是小巴的代名詞。小巴的主要服務目的是接駁社區和屋苑至鐵路網路,或於大型運輸系統每日營運時間過後行走長途路線,如旺角至上水的「亡命Van」。

九龍東街坊歲月

Ling間中會與其他導賞員合作發掘導賞故事,這次她找來同是九龍東屋邨出身的Kelvin,尋找九龍東被遺忘的故事。

1. 大磡村遺址
位於鑽石山的大磡村遺址現在一片荒蕪,難以回想它過往精彩的歷史。舊大磡村本是農村,因二戰時期日軍興建機場被毀;移村至此後,五、六十年代演變為寮屋區,主要為內地大批難民遷港的安身之所。全村於二千年清拆,村內遺下的「三寶」訴說著這兒複雜的過去。將來,這裡將成為鐵路站和綜合發展區。

 「大觀園」石屋:大磡村除了有寮屋,還有更早出現的二十二間石屋,是當時的高尚住宅,花崗岩石材則來自附近的採石場。九龍東自古以來曾是採石重地,也是「鑽石山」名字的由來,一八七一年的九龍就有多達八十一個石礦場。大觀園的住客包括了學者、導演、明星等等,因為上世紀中期這一帶曾經有大量片場,大磡村也是以前學生妹「追星」勝地。現在只有影星喬宏的故居四號石屋沒有拆掉,但保存甚差,現時並沒有獲歷史評級。

前皇家空軍飛機庫:二戰前後曾被日軍、英軍使用,當時停泊了最先進的軍用戰機,說明這裡還是軍事重地。作為香港唯一現存戰機庫,它現已拆卸,未知能否完整重置。

機槍堡:飛機庫的附屬設施,日軍用作防空洞。據悉將可覓址安置。

2. 新浦崗
舊「浦崗」是一條已消失的村落,位於現在的鳳德邨。新浦崗則是見證香港工業最輝煌時期的工業區。這裡的爵祿街原名「著陸街」,因它從前是舊啟德機場的舊跑道所在之處,以前是汽車、飛機共用的道路。跑道停用後,取諧音而得此名。

3. 坪石邨
坪石邨約在一九七零年代落成。公共屋邨可說是香港重要的本土象徵景點,許多香港人在屋邨長大。回想屋邨的童年,Ling和Kelvin感到幸福,因為有寬廣的公共空間和緊密的鄰里關係,激發他們的無窮創意。

4. 三山國王廟
當牛池灣還是「十三鄉」時,這裡住的大部分是客家人,此廟供奉客家人敬重的廣東揭陽三個山神。從事過廟宇管理的Ling說要知道廟的歷史,讀一讀門口的對聯就略知一二。但對童年時的Kelvin來說,此廟有另一個意義:「小時候家人會叫我『自己去廟剪頭髮吧!』,因為廟內一個房間原是理髮店,二零一二、一三年才結業的。」

5.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今天住宅林立的九龍灣,從前是軍事重地。這群一九三四年建成的優美建築群,曾是前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香港警察偵緝訓練學校,訴說著殖民駐軍的歷史。但現在除了浸大學生,知道這座建築的人甚少。Kelvin說:「小時候它對我們來說是禁地,雖然我有朋友曾經成功闖入,還遇上警察叔叔帶他走了一圈!」租借古跡作為藝術科校園的浸會大學,現積極開放校園、籌辦藝術活動,回饋社會,但數年前也曾面臨迫遷危機。


位處的高地曾為日軍興建的啟德機場防波堤,當時站在建築裡,可俯瞰整個機場、維港,和當時的行政中心中環。

6. 啟德大廈
此住宅大廈群位於視覺藝術院前,前身是皇家空軍宿舍,樓齡超過五十年,曾經自成一個小社區,地面層有許多特色老舖。因已被收購等待重新發展,從前的本地居民已遷出,現時由許多南亞裔居民短期租住,地下的辦館也變成南亞小商店。

  

看消失中的香港

有故事,眼前還得有實在的東西可以看。Ling記得曾經找朋友幫忙試團,誰知劣評如潮,原來是因為自己口中的衙前圍村已經不復存在。衙前圍村有超過六百年歷史,曾是市區最後一條香港原居民圍村,在二零一六年二月拆卸。「要是一點生活痕跡都沒有留下,的確很難引起團友興趣,尤其對這地方完全沒有『集體回憶』的外國過客。」

圍村
是華南地區和香港常見的村落建築。圍村居民大多是同一宗族,數個以至數十個家庭分享共同生活空間。圍村的高牆用作防衛野獸(如野豬及老虎)和海盜。


昔日的衙前圍村

  

所以,她要與時間競賽,在地標與文化消失之前,能說多少是多少,把香港的生活故事如播種般散播到世界各地。「我帶一家外國人到薄扶林村,跟小朋友說你們長大後,這些地方可能都不復存在了。他們很緊張地問我怎麼辦?我說沒辦法,你們要將今天看到的東西記住。」不過Ling時刻緊記,旅客來香港只是為了輕鬆旅遊,因此她雖然樂於跟他們分享香港的社會問題,卻不會硬銷自己的立場。


薄扶林村村子裡的火龍壁畫,由來自倫敦的藝術家自發繪畫,源於他一次偶爾造訪村子時,被村民濃濃的人情味吸引,於是作畫為村民打氣,保護這條村子和它特有的「舞火龍」文化。活的故事如何觸動一位過客的心,在這幅畫裡可見一斑。

可能消失的屋邨小店

  
如今從前的豬肉舖變成新式超級市場、濕街市變連鎖快餐店。屋邨老舖、辦館也許很快消失,以後很難可以想像用勺買米、買豉油的老香港生活。

「帶團帶到心痛」

Ling這樣說,全因為她一直有不祥預感,自己導賞團路過的景點終有一日湮沒。「像薄扶林村、位於舊啟德機場範圍的香港飛行總會會址,都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她覺得香港一直以來的保育方針都是失敗的。「政府的所謂保育,就是把舊事物去掉,換上新樓盤。」新一代實在聯想不到鑽石山以前臥虎藏龍,孕育許多香港電影巨星。「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命名為『荷里活』廣場的私人物業,這樣表面的保育,反倒令人更加傷感。」她知道重建魔爪難以抵擋,但認為歷史有更好的保留方式,例如反映在街道名稱上。

  

Ling手中的一九二零年代尖沙咀照片,驟眼看與歐洲小鎮無異,可是後來香港發展太快兼且無保育建築物意識,它們相繼被新的城市建築淹沒,否則香港的城市風景將完全不一樣。幸運留下來的舊建築,經過一番「保育活化」,卻不知為何,大部份變成食肆商店。「為甚麼屬於我們的古跡,最後會變成私人地方,甚至要付錢入內?」她最希望它們能夠回歸社會,變身公共空間如圖書館、社區會堂、室內市集、藝術學生的畫廊等,讓古跡變得更親民、更貼地。

打開香港市區地圖,仔細看看地名,你會發現原來的市區地理環境比現在的繁忙街道和高樓大廈有趣得多。例如在鐵路沿線的尖沙咀、灣仔、筲箕灣、深水埗等等,都是各種海岸地形的標誌。

  
「只有懂得尊重一個地方的文化,他才會享受整個旅程。有品比有品味更加重要!」Ling希望藉導賞團推動真.香港人重視的「有品旅遊」,因此每人手上的導賞書,都特別提醒旅客要尊重本地居民。

把客人當成朋友,到頭來聽到旅客的窩心感言,是Ling最滿足的地方。「有次我帶日本人到地質公園,完團後,他跟朋友說:『謝謝你介紹我參加了這團,沒想到看到這樣的香港、這麼大片的紅樹林!』讓我相當感動,香港的郊野美景真的可以觸動人心。」更高興的,是有客人牢牢記住了這些香港小故事,回到家鄉後,還能夠完整向她覆述一次。

「他說,香港有一部份很特別的歷史,因為我而留在他心裡。」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受訪者提供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9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