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之源

 
 
生活頻道 上山下海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7-07-06 (Thu), 08:00
衛奕信徑,由港島南區赤柱峽道起步,爬過孖崗山的兩個山峰;急下淺水灣坳後,再由約一百五十米爬上四百三十三米的紫羅蘭山,但可欣賞赤柱、淺水灣、大潭水塘和港島南區的美景。廣達四千公頃的南區,面積差不多佔了香港島的一半,山脈連綿,是香港島全部四組水塘的所在地。衛奕信徑則經過其中的大潭水塘與黃泥涌水塘。
 
第1段:赤柱峽道 > 黃泥涌水塘
~4.8公里 
~2小時
W001 - W008
 
孖崗山 386米
副峰 363米 
 
紫羅蘭山 433米
原名高峒山,冬天是賞吊鐘花的熱點。
 

周東興 雷利衛徑長征參加者

衛奕信徑第一段位於港島黃泥涌水塘後、陽明山莊下、紫羅蘭山旁,雖然是衛徑最短的一段,但也絕不簡單,一開始就要接連爬上高聳的孖崗山及紫羅蘭山。數年前,當我還是個黃毛小子,便毅然報名參加雷利衛徑長征。在高處,我遠眺淺水灣的美景,眼看著兩天的賽事即將展開。衛徑一段就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點燃著健兒們的意志,一觸即發。
 
大潭水塘群
 
落成年份:1888-1917年
 
大潭地區先後建成了四個水塘,由上而下分別是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在衛奕信徑一、二段的高處,可以飽覽這幾個水塘的景色。最接近海口的大潭篤水塘是最後完成的一個,該處本來有一條住了約八十人的客家村,因為水塘的興建而需要逼遷。據資料記載,大潭篤水塘的面積比原來設計的縮小了,水壩本來是建在大潭港的海中,最後因為技術所限未能成事,否則它就會比船灣淡水湖早五十一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海中水塘!

遠足路線:港島徑第六段、衛奕信徑第一 / 二段、大潭水務文物徑

黃泥涌水塘 

落成年份:1899年

位於黃泥涌峽、衛奕信徑第一二段之間,是一八九四年香港鼠疫後興建的舒緩措施,但其儲水量小,因此在一九八六年改建成水塘公園,讓遊人泛舟或玩水上單車,是香港唯一改作康樂用途的水塘。 

遠足路線:衛奕信徑第一 / 二段、大潭郊遊徑 

雷利衛徑長征
主辦機構:雷利計劃(香港)
 
籌款目的:
支持雷利發展青少年活動之經費。雷利提供機會讓本港青年人到海外參與為期五至十星期的義務工作及歷險旅程,讓他們在幫助偏遠地區建設社區、進行生態保育研究的同時,能夠認識世界及自我。雷利義工亦回饋香港社會,籌辦及參與不少社區服務,例如珊瑚礁普查及沙灘清潔、為村校翻新等等。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鳴謝:雷利計劃(香港)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