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食盆菜?! 原來大家都誤會了......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1-02-08 (Mon), 17:30

這些年,臨近歲晚,出去逛一次街,盆菜好像「總有一盆在左近」。

酒樓出盆菜、連鎖快餐店出盆菜、超級市場出盆菜,連便利店都推出自家盆菜。莫說連我們都差點不記得盆菜是何時起成了新春代言人,十多歲的年輕一代,大概想都不想就把「盆菜」和「新年」劃上等號。來自新界圍村的「新春盆菜」,箇中的真面目是……

我們眼中的盆菜⋯⋯

也許是我們突然發現,盆菜的形象和農曆新年是那麼的登對,造就了鄉村盆菜突然「上位」,成為最受歡迎的新春菜式。

一般市區家庭的家常盆菜

材料

盆菜的傳統主角是豬肉,另外則多用好意頭的食材,如豬手(橫財就手)、髮菜(發財)、蠔豉(好市)、大蝦(喜樂)。近年盆菜越來越矜貴,元貝、海參等等都很常見。盆菜的特色是食物層層舖上,最底層通常是蘿蔔、枝竹、豬皮等,吸收整盆食物的醬汁與味道精華。

 
好意頭
盆滿缽滿、包羅萬有、豐盛團圓。圓圓的大鐵盆盛載著多得快滿溢的食材,光是外型就夠意頭;加上一家人圍坐享用盆菜,談笑風生,確實是喜氣洋洋。
 
經濟方便
比光顧酒樓晚宴便宜得多,於是在香港經濟下滑之際大受歡迎;食肆甚至可以把盆菜外賣送到府上,只須加熱鐵盆便可享用,足不出戶,免受大時大節「搵位」之苦。

選擇繁多

隨著盆菜普及,花樣便越來越多,例如「高檔版」的鮑魚瑤柱盆菜、素食盆菜、泰式冬蔭功盆菜等,甚至還有加入德國鹹豬手、薯條的西式盆菜,價格和款式悉隨尊便。
 
 
圍村人眼中的盆菜……

「盆菜的起源,就是拜山。」

你可能會說:「新年流流,講呢啲?」香港人道盆菜起源,總與古代皇室拉上關係:一說當年宋代公主下嫁新界錦田鄧氏祖先(此事為真),因為器具不足而把所有食材共放一盆款待公主;另一說則是宋帝昺逃難到香港後,鄉下村民迎接之,但因為時間倉卒,便將食物共冶一盆獻上。面對這些傳說,來自屏山坑尾村的鄧氏後人、時裝設計師鄧達智一一肯定地說否,「公主和宋帝昺可能也吃過,但說源流也不及已在中國各民族流傳千多年的『祭祖吃山頭』般久遠。」甚至,連「盆菜」也算一個新名字,因為他們只會簡單說「吃盆」。
又原來,盆菜在圍村的傳統而言,只算是粗菜。說到底,在圍村鄧氏人的眼中,「吃盆」是如何的一回事?

吃山頭

敬祭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春秋二祭時,鄧氏族人會一同到山上的祖墳拜祭,慎終追遠,維繫宗族感情;由於人多浩蕩,要在荒山野嶺同時解決一眾族人的午餐,最簡單就是在山上就地大量烹煮,將拜過神的豬和其他菜餚煮好後分成多盆,一家一盆,一人一雙筷,連碗也不用,席地而坐圍吃,此為吃山頭,時至今日這「野餐」習慣依然保留。
帶肉帶酒上山在先祖墳前吃飯,是為了便利,卻還有更深層的涵義。「它的寓意是和祖先緊緊相連,分享祖先的遺蔭,知道『我們今日所擁有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有些祖先在遺願裡已說明,將來子孫拜祭時要在我墳前吃山頭。」
也許,把盆菜與皇室牽連,不過是為這新式的「過年菜」添些喜氣,或是現代盆菜一廂請願的推廣手法而已。
 
工作人員的簡餐
有不少人說,不同階級的人吃著同一盆的菜式,因此盆菜有「平等」的寓意,在「盆菜鄉」長大的鄧達智,表示從未聽聞這個寓意。「大家對盆菜太多美麗的幻想!」相反,盆菜卻曾經顯示出階級之別。圍村原居民燦叔回憶說:「從前圍村人娶新抱會擺宴兩次,婚前那晚吃『兩 四缽』,婚後那天新娘向長輩奉茶時吃『九大簋』。舊時設宴,洗碗、洗缽、刨蘿蔔、做菜都要聘請外人來做,『盆菜』就是給他們吃的,而賓客當然是吃正餐。」
 
盆菜時時食
我們大都只在新年記起盆菜。圍村人說,盆菜「時時都有得食」:新年、紅事、白事甚至沒事,想吃就可以吃。只要在家門口貼上紅紙通知,村裡其他人就會赴宴吃盆。「要說定期吃盆菜,情況只有一個:從前圍村治安不好,每村都有自己成立的保安隊叫『更練團』,最近這幾十年治安改善,給更練團的公家款項變成餘款,便在每年十一月請村人在祠堂前吃一次盆菜,後來改在十月一日。」
現在盆菜也沒有甚麼季節吃甚麼食材之分。「在自己耕田的年代,只有冬天吃蘿蔔,夏天的蘿蔔不好吃。現在隨時有靚蘿蔔入口,再沒有『不時不食』這回事。」倒是有一天他們不吃盆菜:大年初一。「圍村傳統,年初一是吃齋不殺生的!」
 
木盆盛食
傳統盆菜是用木盆盛載的,由於菜汁滲進木盆後難以清洗乾淨,木盆卻每年循環再用,令鄧達智在童年時對盆菜敬而遠之。現在盆菜大都用金屬盆,方便加熱和清潔。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