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別-GMT+8還是UTC+8?

 
 
生活頻道 寫作人分享 遊與學 野外動向雜誌
2016-05-31 (Tue), 10:00

香港位處甚麼時區?GMT+8、UTC+8 可能你都聽過,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是,兩者皆是,只是兩者對時間有不同的定義,致令兩者有少於一秒的細微分別。從這兩個稱謂,也可看出世界授時系統的進化與變化。


Photo Source: Happy A @ flickr, CC BY-NC-SA 2.0

GMT比較「原始」、出現比較早,是基於「自然」的時間計法,它全稱「格林尼治平時」(Greenwich Mean Time,GMT),這個時間系統的概念在 1884 年確立,由英國倫敦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負責計算並維護,並自 1924 年開始負責每小時向全世界播報時間。GMT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就是用人的肉眼,連續觀測太陽位置一年,每兩個「太陽在頭頂」之間的時間為之「一天」;得到365個長度不一的「天」之後,再把它們均分,得到固定的一天的長度,再細分成時、分、秒等單位。這就是GMT如何得出時間的定義。GMT所利用的概念是「視太陽時」——一種源於太陽所見位置的時間標準。

但,由於地球軌道並非圓形,其運行速度又隨著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改變而出現變化,我們都猜到,採用「視太陽時」顯然會令時間出現偏差。因此,另一種時間標準出現了——世界時(Universal Time)。它利用宇宙中穩定一致的無線電波源週期性的訊號,搭配電波源抵達地球時觀測的角度,直接計算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速率,再以此計算一年、一天、時分秒的平均長度(注意,它依然是以天文為基礎)。世界時有三種版本,分別叫 UT0、UT1 跟 UT2,UT0 是最原始的觀測結果計算值,UT1 則是修正了地球在長時間尺度下會產生的自轉軸漂移的影響(也是世界時的最主要版本),UT2 則是為了研究需求,比 UT1 多修正了季節性的影響。

後來,時間的定義又出現了第三種說法。在1967年的國際度量衡大會,確認了秒的非天文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 9 192 631 770 周所持續的時間」。採用此定義的時間標準,叫做國際原子時(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使用原子鐘計算時間。這就衍生了1972年面世的協調世界時(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UTC——由世界各地50多個授時機構及時間實驗室內的300多台原子鐘一同平均計算出來,確保時間準確而連續。

閏秒 

不過,這麼準確的機械時,又和我們活潑不規則的地球韻律不配合了!由於地球的自轉正在緩慢減速,導致一天的時間會慢慢變長。現在UT1跟UTC基本相同,但長此下去,機械為準的UTC會慢慢與以太陽日(天文)為準的UT1不同步。因此,目前負責管理 UTC 的專責機構──國際地球自轉服務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又稱為 IERS),會於有需要時在UTC加上或減去一秒,稱為閏秒,讓UTC再次與太陽同步。從 1972 年實行 UTC 以來,已經加過 26 次的閏秒, 對上一次是2015年 6 月 30 日。但是,閏秒有可能造成電腦系統等等方面的混亂,每次出現閏秒,電腦工程師、股票市場都要嚴陣以待,忙亂一番,所以此方法又飽受質疑。果然是難有完美的計時法呀!


Photo Source: http://technews.tw/2015/06/26/leep-second-on-june-30/ 

香港天文台使用銫原子鐘計時,而在2009年首季,香港天文台的銫原子鐘在UTC 的貢獻約佔百分之0.8,是全球參與校訂UTC的三百多台原子鐘之中比重較高的其中一台。我們在香港天文台獲知的時間,是UTC+8。不過GMT這個說法流傳太久,因此也一直沒有淘汰,繼續作為標準時間的代名詞。

鳴謝:香港天文台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