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洲位於香港東北水域大鵬灣內,遙望深圳市大鵬半島,是本港最東的一個海島。全島面積1.1平方公里,島形如新月。全島由頁岩(水成岩的一種)形成,地勢平坦,位於南部的最高點「鶴岩頂」只有48米,故得「平洲」之名。 島上約0.83平方公里的土地於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被劃為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分,而圍繞整個島的2.7平方公里水域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被劃為香港第四個海岸公園。
昔日風光
現時東平洲已差不多沒有原村民居住,但不說不知,那兒亦曾有過人丁興旺的日子,至鼎盛的二三十年代有島民二千多人,島上並發展了輕工業如電燈泡廠,五十年代亦有千五人,分佈於十條村。島民皆以平洲為籍貫,更有與別不同的平洲話(又稱大鵬話),可見他們在此居住的年代久遠。
島上村民以往多以耕種或捕魚維生,小島擁有豐富及種類繁多的漁獲,同時盛產鮑魚、海膽和紫菜。此外,部分村民亦曾種植花生、番薯、蔬菜和果樹,以及飼養豬、雞和牛供自家食用,不過,由於島上水源短缺,島民不能像新界村民般種植稻米。食水和電力一直是小島的難題。由於平洲土地貧瘠,缺乏高山密林,島上嚴重缺水,島民曾經以挖掘水井、建蓄水池甚至小型水庫解決食水問題,現時大部分村屋都有獨立儲水缸儲蓄雨水,而村民對水的需求不大,故食水問題勉強可以解決。東平洲並無電力供應,早期島民皆以柴草和火水作燃料供煮食和照明之用,現則改用獨立的發電機發電,以解決能源問題。 由於以上的食水和能源問題,加上小島對外交通和通訊極度不便,戰後村民逐漸遷離,或遠赴海外,或轉往市區謀生,至七十年代初,留守於此的島民已寥寥可數。時至今天,除了駐守島上的警員之外,只有一位老伯在島上居住,部分村民則每於假日返回島上做遊客生意。
各位遊人請遵守相關守則:
地貌概況
小島的西面及南面沿岸是岩石崖壁,長期受夏季西南季候風的影響,物理性及化學性的風化與侵蝕嚴重,形成典型的海岸侵蝕地貌。東部沿海地帶則主要由沙灘及岩石平台組成,由於風浪較弱,是沙石沉積的區域,亦是適合珊瑚生長的好地方。
地質分析
東平洲由非常獨特的地層所組成,稱「平洲組」。由於河溪侵蝕陸上的岩石,把沙泥帶至海中,沉積於海底,形成厚積層,當受到強大壓力,泥沙中的石灰質便膠結起來,形成堅硬岩石,其後因地殼變動而露出水面。岩層的每個層理約厚一至五毫米,層理清楚,色澤豐富,狀似彩色的千層糕。
古生物化石
早在二十年代初,東平洲便不斷有植物化石和昆蟲化石被發現,不過要至九十年代,才有人進行較有系統的化石採集和研究。被發現的大型植物化石、被子植物及其果實、棕櫚木化石、孢粉和藻類化石,經鑑定後被認為是來自晚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昆蟲化石則被認為屬於早第三紀。
東平洲海岸公園康樂釣魚垂釣區位置圖(請留意:斬頸洲至洲尾/難過水至洲背)
▲ 圖:東平洲海岸公園康樂釣魚區位置圖(漁農自然護理署 提供)
環島之旅
亞媽灣
下了船往碼頭左面走,便到達「亞媽灣」,入目盡是頁岩層層。層理面上常見植物化石瀝青化的碎片,成閃亮的黑色。石灘滿佈珊瑚、貝殼碎片和礫石,林屋前面又扁又圓的礫石,是長年累月受潮水推送及海浪翻滾「磨練」的成果,它們卻有機會在平靜的內灣堆積起來。 這裡的岩層向海傾斜,在岩層上走動,要不斷小心調整腳掌角度,否則很容易滑倒跌進水中!附近有二百四十五年歷史的天后廟,可順道參觀。
更樓石
自亞媽灣沿東行拐過奶頭嘴,便到達全島最東南的位置,這裏豎立了兩座高七至八米、黝黑的大石。此為觀日出勝地,遊人每於天未光之時攀上大石,極目東望,靜候全港第一線光。
難過水
離開更樓石後,沿海邊西行,經過近百米長的海蝕台地,到達從高處直壁下海的崖壁,頓時找不著去路。遇上退潮時,遊人可沿削壁底部急步走過「難過水」,但若遇上漲潮,海浪把崖底淹沒,西南面而來的海浪更不斷衝擊,若強行開步,隨時會被巨浪沖走,故此漲潮時,應折回山路,經過鶴岩頂,至龍落水或斬頸洲返回海邊。鶴岩頂有一幅日出日落圖,遊人可於此參看全年日出日落的時間和方向。
海螺洞
「海螺洞」在小島的西面,高約九米,寬四至六米,上尖下寬,狀似海螺。只有在潮水大退時,才可勉強不涉水走過此洞或入內探險,每有大浪捲入洞中,擊起迴響,感覺震憾非常。這裏原本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裂隙,在長期海浪侵蝕作用下,裂隙被掏空成穴,經日積月累,終於形成一個海蝕洞。
龍落水
離海螺洞不遠,一條神龍彎彎曲曲的由山坡向東南直奔海底,龍脊鑲滿一塊塊三角形鱗片。「龍落水」是一條長達一百多米的白雲質燧石粉砂岩岩層,經過地質考察,證實這條岩脈由島的西北方一直沿岸伸展到南方,只是有時外露,有時藏於其他岩石間或浸於海底,不易被發現。
龍麟嘴
自龍落水向西走,到達岬角轉彎處的海蝕平台,一塊塊的岩石看似鱗片,故這兒名為「龍麟嘴」。龍落水和龍鱗嘴是東平洲最大浪之處,擊起的浪花往往高達數十呎,實為觀浪聽濤的好地方。
斬頸洲
位於小島最西端的「斬頸洲」又名斷頭洲,距龍落水約一公里。斬頸洲與東平洲之間由一條南北相通峽道隔開,峽道兩旁峭壁直削,岩石灰褐色,層理明顯。斬頸洲峽道的形成是由於岩石存有節理,構成弱帶,經年累月的侵蝕令海蝕柱(斬頸洲)和主島(東平洲)一分為二,隨著地殼上升或水位下降,海蝕柱和主島的相連基部露出水面,形成走廊。
洲尾角和貓公洞
「洲尾角」位於平洲最北端,地層在這裏順走向入海,這一帶的岩層水平層理清楚。離洲尾角不遠,位於山崖上的「貓公洞」是一個可以容納數人的小洞,身手好的遊人可以內進參觀和拍照。
長沙灣和大塘灣
離開貓公洞,經過「長沙灣」和「大塘灣」,便會返回王爺角碼頭。這兩個灘水清沙幼,適合弄潮兒暢泳,及觀賞淺水區的珊瑚和海底生物。
生態大探索
東平洲雖然以奇岩怪石聞名,但其實它也是考察野生動植物的小天堂,這是由於平日居民和遊人不多,少人為干擾,加上島上擁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適合不同的動植物居住。
尋鳥
東平洲多類型生境和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使得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鳥類在此棲息,當中包括留鳥、夏候鳥、冬候鳥和過境遷徙鳥。留鳥整年都可以在香港找到牠們的蹤影,如麻鷹、白胸翡翠和白頸鴉。只在夏季出現的夏候鳥春季抵港,秋天離開,如黑枕燕鷗、四聲杜鵑和家燕。冬候鳥則在冬季到港,春末離開,如鸕鶿、紅咀鷗和黃眉柳鶯。至於過境遷徙鳥佔香港四百五十種錄得鳥類中的五分之一左右,當中約有一半曾在東平洲錄得;這些鳥只在春秋兩季往返繁殖地及越冬地時在香港短暫逗留,補充食物,約數天至一星期便離開,如猛禽燕隼、水邊鳥灰尾鷸和海鳥白腰燕鷗。
到那兒尋鳥?
賞蝶
在香港找到的蝴蝶分屬九科,當中的八科都可在東平洲上找到代表。蝴蝶喜愛在花間覓食,大部分蝴蝶幼蟲以開花植物的葉子為食料,故在小徑兩旁有開花植物的叢林間不難找到蝴蝶的蹤影。想觀察蝴蝶的卵、幼蟲和蛹可以小心地翻看樹葉的底或面,和留心枝幹上懸掛著不顯眼的小物體。看到蝴蝶後,以緩慢的動作接近牠們,否則牠們很容易被嚇走;此外,蝴蝶及其卵、幼蟲、蛹都極其脆弱,千萬不要觸摸牠們。賞蝶可以先從觀察入手,不知道牠們的名字?這有什麼關係?欣賞牠翅膀的圖案和顏色,看看翅面跟翅底是否一樣,留意牠喜愛在哪種特定的花兒上徘徊,欣賞多隻蝴蝶求偶共舞或互相追蹤的情景,待培養了興趣,再慢慢翻查名字也不遲。
蜻蜒
蜻蜓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市區和郊野皆是牠們的棲息地,每到仲夏牠們的數量便會大增。嘗試在洲頭附近一片較大的水潭尋找蜻蜓的倩影,若剛巧一隻蜻蜓停在你的身邊,細心觀察牠的頭部、身體和翅膀,尤其是那透明而翅脈複雜的翅膀。和觀賞蝴蝶一樣,小心翼翼地接近蜻蜓,因為牠們很怕受騷擾。除此之外,我們的身邊還充滿著其他各式各樣小動物和小昆蟲,嘗試多加留意,開展屬於你自己的生態之旅吧。
植物檢閱
植物豐富多變,是另一個極其引人入勝、值得細細探索的世界,而東平洲面積雖小,所能找到的植物卻足以令人目不暇給。
樹林和灌木叢
東平洲的樹林與灌木叢主要分佈於向東的緩坡及山谷上。由於較少受季候風的強烈吹襲,樹林裡長著不少茁壯的闊葉樹,包括朴樹、龍眼和台灣相思等。在地勢較高或迎風的地方,樹木難以長高,灌木叢則佔了優勢,如山指甲、刺柊和水橫枝。
草本植物和藤蔓
佔小島逾一半土地的中央桌形地台,以及已呈現土壤硬化的荒廢田野,不能讓深根性的闊葉樹和灌木踏足,但卻是淺根性的草本植物和藤蔓的樂園,鴨咀草、馬纓丹和落地生根等植物形成的草叢覆蓋整個島近半面積。
海岸植物
海岸植物多集中在較不受風的東北岸,在高潮水位與山坡灌木之間寬約十多米的地帶生長,適應著海水鹽分高、土壤呈沙質、養份低、移動性大的獨特環境。海岸植物擁有不少獨特「技能」以適應近岸環境,如貼近地面攀沿以避風沙,葉子成肉質、針狀或帶蠟質以保留水份或減少水份流失,有排鹽功能等等,大家不妨細心留意。在最近岸地帶主要生長著草本和低矮攀沿植物,它們起著固定沙土的作用,常見有白背蔓荊、海灘牽牛和雞矢藤。較遠離海岸的次近岸地帶,水份鹽度和酸鹼度降低,土壤有機物和養份也相對提高,植物的種類與密度也逐漸增加,如仙人掌、馬甲子和量天尺。再離岸一些密集的灌木與矮樹跟山坡樹林逐漸接合。
潮間帶和淺灘植物
蘊藏生機的石岸 - 東平洲擁有多種不同的生態環境,石岸是其中一種,尤其是西南岸的石岸,由於這兒的石台階向陸地傾斜,潮水漲退在台階之間留下了無數大小水潭,形成了典形的石岸生境,為許多小生物提供居所。石岸的特點是長年受海浪沖擊和經歷潮漲潮退,這兒的生物必須具備特殊構造以抵受波浪侵襲、避免被水沖走和適應乾濕交替的規律。
石岸又可按環境差異分為上潮間帶、下潮間帶及潮下帶:
迷人的珊瑚
東平洲東面由於有天然屏障,所受風浪較少,故此孕育了龐大的珊瑚群落,主要分佈在碼頭、亞媽灣和大塘灣附近。香港水域有紀錄的84種珊瑚中,有47種可在這兒找到。這兒常見的石珊瑚品種包括十字牡丹珊瑚、中華扁腦珊瑚和鹿角珊瑚,大多生長於水深不超過五米的淺水區域,退潮時,在水面便可欣賞其美態,大退時,一些生長在亞媽灣淺水區的中華扁腦珊瑚甚至會暴露出水面。軟珊瑚和柳珊瑚如豆莢軟珊瑚、肉芝軟珊瑚及刺穗珊瑚,生長於水深五至二十五米、水流較強的地方,故此要欣賞牠們,則要學習浮潛或水肺潛水。珊瑚群是一重要的生境,據紀錄,有大約131種珊瑚魚棲息於東平洲的珊瑚群,另有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如海星、海膽、海參、寶貝及裸鰓等等的發現。為加強對珊瑚的保護,管理當局已於海岸公園內劃定兩個核心區,分別在大塘灣(2.2公頃)和亞媽灣(5.2 公頃),核心區內禁止任何捕魚活動及船隻碇泊。
郊遊設施
漁護署在島上設置了環島的自然教育徑,沿途有野餐和燒烤地點、告示板、路標和廁所等基本設施。除了沿小徑作環島行,欣賞茂密的林木之外,遊人亦可沿岸邊走,細味早前提及的勝景或石岸生境,不過要留神部分地方只在潮退時才能通過。沿島行一圈大約須要三個多小時。潮汐漲退時間可參考天文台網頁。
除了到東平洲作一天行,亦可考慮在島上留宿,過一個遠離塵囂的週末,這樣便有充裕時間慢慢發掘有趣的地方,還可放風箏、觀日出日落、觀星、漫步沙灘。自備營幕者可在島上唯一的營地東面的奶頭嘴紮營,最近的水源在亞媽灣的村屋。不喜露營者有另一選擇,便是入住島上村民開設的士多渡假屋,透過預約,村民可提供簡單的床舖及膳食,部分渡假屋更提供觀察珊瑚的浮潛及潛水設備,住村屋又可感受原始風味,收費亦頗為便宜,實在值得推薦。
交通
馬料水(開出)
星期六 上午9:00 / 下午3:3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上午9:00
東平洲(開出)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下午5:15
船票預售及查詢:翠華船務 2272 2022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部份資料提供:香港地質學會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