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洲塘海岸公園

 
 
生活頻道 海岸公園及保護區 寫作人分享 香港郊野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6-01 (Mon), 10:34

香港首批成立為海岸保護的地方,其中一個便是印洲塘海岸公園。在一九九六年,這個擁有特別生態的海岸地區,便正式受到法例的保護,分為南北兩個的海灣,共佔海域面積約六百八十公頃。北面的荔枝窩是一個極具生態價值的地方,這裡有的都是香港獨一無二的。印洲塘位於香港的東北角,東連大鵬灣,北臨沙頭角海。

這裡英文名稱為Double Haven,Haven意為庇護及躲避風浪的天然港。她的西面及南面被船灣郊野公園的群山所圍繞,東面及北面則有往灣洲及吉澳等島嶼所包圍,形成一個如塘似湖的海灣,因此稱她為塘,貼切不過。印洲則命名致西流江的一個小島,這個小島形如璽印,小丘就如印檯的手柄,平闊的基底像是個膠章。印洲塘的海岸線曲折宛轉,有岩岸奇特的岬角,有平坦大片的沙泥灘岸,有茂密繁多的紅樹林,加上青山綠水,難怪有香港小桂林的美譽。

遠征印洲塘
烏蛟騰或較為人熟悉的新娘潭是距離印洲塘海岸公園最近的一個落車處。從這裡開始踏上一條舒適的小徑,沿小河而走,依山谷而行,直到東面的三椏涌。這條小徑適合一年四季,炎夏的烈日會被高大的樹林所遮蓋,加上清新的微風,冰涼的河水,無人不會感到心身舒暢。經過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步行,途經上苗田和下苗田,抵達印洲塘海岸公園的海邊,遊人可能會很疑惑:「為甚麼紅樹林會生長在塘裏?」但當遊人品嚐一下水的味道,便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很隱蔽的海邊。沿著海岸往北走,欣賞那赤紅的岩岸,翠綠的山川倒映到深綠的海水,一切都是那麼的原始,那麼的美麗!

荔枝窩
荔枝窩是印洲塘海岸公園北部的海灣,在村莊後山的風水林中,有一棵廣為行山者所認識的「空心樹」。但大部份人所了解的荔枝窩便只是一個漂亮、少受騷擾的灘塗海灣,當潮水退下,紅樹林前一大片沙砂泥灘便會展露了出來,遊人可能只會找到那些死了的貝殼和一大堆碎石灘,卻未能細味當中的生物動態。看畢以下的介紹,大家定會對荔枝窩的生物多樣性更欣賞,更熱愛!

紅樹巨人
在荒廢了的農地之前,和海岸之間,有一大片很高大的紅樹林,遊人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是走在紅樹林之中,因為大家的印象裡,香港的紅樹林都少於五米高,而且茂密的樹幹往往令人寸步難行。這處的紅樹是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最高可以長至二十米,因為這裡被當地人視為風水林,所以它們才得到適當的保護,每棵都有上百年的樹齡。高大粗壯的樹幹,需要一塊又一塊的板根向四面伸延去支撐著,濃密無縫的樹葉把日光完全遮蔽,地上只有滿佈的落葉及那棕色卵形,有點像「鹹蛋超人」的果實,這些果實輕輕的,以便潮水把它們帶到很遠的地方落地生根,但請不要把它們帶走。

在這個紅樹林的森林裡,沒有甚麼的植物可以生長在陰暗的銀葉樹之間,除了有一種用特別方法生存的植物—魚藤(Derris sp.),這種靠攀附於其他植物之上,利用銀葉樹高大的枝幹,去到樹林的頂層吸取陽光。荔枝窩這裡的魚藤,很可能是香港最粗大的魚藤,比起一般人的大腿還要粗,亦因如此,不少的遊人會把這些魚藤當作「大自然的鞦韆」,但卻可能對這些保存了百年以上的珍貴植物,做成一定的破壞。

有趣的紅樹品種
穿過銀葉樹林,向海邊走去,其他較矮小的紅樹有序地生長在沙泥灘之上。有一種果實像極雪茄的紅樹—木欖 (Bruguiera gymnorrhiza),它擁有紅紅的花托,抓著綠綠的「胚胎」,這種紅樹的種子不需經過休眠期,所以成熟落地之後,便可以馬上在很不穩定的泥土中生根成長。另外一種較像灌木叢的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紅樹,有綠油油的幼嫩葉子和紅黃的枯葉,若不小心把葉子折斷,會有白色的乳液流出,千萬要留意這些有毒的樹汁,接觸到眼睛有可能瞎眼啊。再離開近岸,遊人會找到矮小的紅樹如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桐花樹是一種被生態學家稱作先鋒品種的紅樹,能生長在一些比較不同的環境,想辨認桐花樹,有一個很容易的方法,看看有那些葉面上是滿佈白色的粒粒,再嘗嘗是否像鹽一樣鹹,那就是桐花樹了。

本地罕有的海草床
在荔枝窩除了可以找到香港八種真紅樹之中的七種,更重要和珍貴的是,這裡擁有全港最大片的日本大葉藻(Zostera japonica)的海草床。海草和海藻其實是兩類很不同的海洋植物,海草為有花植物,擁有明顯的根、莖和葉的部分,會發展出花朵來進行有性繁殖。但海藻則是一種較低等和簡單的植物,大小可由微小的單細胞到巨大的海藻林如馬尾藻。另一個原因往往令人們把海草和海藻混為一談是中文的名稱有點誤導,如日本大葉藻其實是海草,而非海藻。在香港,我們有紀錄的海草品種只有四種,全部的分佈都很有限,荔枝窩的一片已經是相當大的海草床,所以當到訪這裡的海岸邊時,不要踏在那些一條條像絲帶的海草上。紅樹林和海草床是其中一種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為很多的海洋生物提供繁殖、哺育和覓食的場所。

探索沙砂泥灘上的生物
當潮退的時候,在泥灘上探索的經驗將會是既興奮且難忘的。活力無限的彈塗魚和色彩鮮艷的招潮蟹定必會是這裡的主角,但在荔枝窩找到的彈塗魚和米埔泥灘上找到的原來是兩個不同的品種。這裡看到的體形較小,體色較淡的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牠會找一些細小的無脊椎動物為食,有別於米埔那種較大型,素食性的彈塗魚(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雖然彈塗魚是魚類,但牠能適應泥灘的潮澗帶生活,強而有力的胸鰭使牠可以在泥灘上跳來跳去,除了利用鰓,牠還可以用口腔在離開水的時候作正常的呼吸。潮水退後,招潮蟹會馬上從洞中鑽出來覓食,但雄性招潮蟹那不成比例的大蟹鉗,卻完全幫不了忙,唯有用另外一隻小巧的匙鉗來進行。當大鉗被弄斷,那小鉗會馬上轉變為大鉗,在這期間,牠寧可喪失覓食的能力,也要盡快恢復保衛家園、吸引異性及身份特徵等的重要功能。覓食的小鉗會稍後重新長出來。

沙砂泥灘上,我們還會找到無數行動緩慢的貝殼類小生物,那些密密麻麻的沙螺,不到五里米長,在沙泥中找微細的海藻為食。另外,一些很細的彩螺(Clithon sp.),牠們表面的色彩和紋理多變,點綴在海草床之中。遊人可能會留意到沙灘的表面很多是都有成千上萬的小沙球堆在一起,這很可能是由那些叫做和尚蟹或波子蟹所做成的,這些細小如車厘子般的粉藍身和粉紅腳小蟹,會成群結隊,把沙泥表面的有機物篩選過後,留下一個又一個的小沙球。有時候,因為牠們的數量很多,動作也很一致,像極一整支軍隊在戰場上。

其實泥灘中埋藏著更多有趣的生物,遊人卻不能在海岸公園裡進行挖掘,若想了解牠們,遊人也可以從地面已死去的貝殼類生物略知一二。進行任何生態考察時,請盡量減少對當地的影響。

交通

  • 於港鐵大埔墟站乘搭專綫小巴20C號至烏蛟騰,遠足前往
  • 於港鐵粉嶺站乘搭專綫小巴56K號至鹿頸,遠足前往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