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聰玲出生於南丫島榕樹灣,自幼與大自然一起成長。某天在家中收拾物件時,重看昔日可愛稚氣的照片,認為只有相片才能將過往美麗回憶保留,便開始對攝影發生興趣。1968年開始學習攝影,期間獲獎無數。1998年出版「蜻蜓純影集」。她的蜻蜓作品,使她聲名鵲起。 一談起攝影,周聰玲便滔滔不絕。「攝影學已有幾百年歷史,幾乎各種東西都被人拍過。為了鶴立雞羣﹐我選擇拍攝一些被人遺忘的東西。」
她稱,上至太空,下至海底和人體各種纖細器官都已經被人攝入鏡頭,唯獨很多昆蟲尚未被人發現。費盡思量後,她認為拍攝昆蟲的挑戰性比較大。「不論任何人,當走近昆蟲的時候,昆蟲是不會因為他們的身份或財產而停下來,供人拍照。因此,拍攝昆蟲要有無比毅力。」周聰玲情有獨鍾選擇了蜻蜓因為它是一種難以入鏡的昆蟲,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蜻蜓不能容易吸引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她懷著滿腔熱情,展開拍攝蜻蜓的旅程。事與願違,由於不熟悉蜻蜓的特性和生長的環境,初期拍了很多糟糕的照片。她堅持不懈,做了三年的蜻蜓生態研究。三年後的某日,在荷花池邊見到一隻翹起雙翼的蜻蜓,成功將牠捕入鏡頭,使她樂不可支。
周聰玲表示,蜻蜓擁有一雙複眼,在任何一個角度可看到物件反射,因此拍攝蜻蜓的難度很大。「蜻蜓尋找食物的時候,會翹起雙翼,其姿勢最美麗。當蜻蜓獵物成功後,雙翼便會立刻下垂,過程快如閃電。」她說,拍攝蜻蜓除了要眼明手快、思維敏捷之外,也要注意構圖處理和光源運用。「個人修養亦十分重要,成功攝影師往往能夠拍出畫意的照片。假如心中有太多雜念,又貪求名利的話,一定不能拍得高質素的照片。」
為了拍得好照片,周聰玲的足跡已遍佈香港每一個角落。她黯然說,現在唯有於偏僻的地方才能發現蜻蜓的踪影。「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本應是蜻蜓生長的好地方。然而,過去幾十年的生態環境轉變得太快,很多濕地已被填平作建築之用。此外,滅蚊措施以及農藥又使到蜻蜓數目大減,以上各種原因都促使我繼續專注拍攝蜻蜓。」
很多人曾經問她為什麼不嘗試到外國拍攝呢?周聰玲笑言,人家喜歡環遊世界,她則喜歡環遊新界。「過去曾踏足過不少地方,現在寧願留在香港。香港雖然是個彈丸之地,但是也有很多怡人景致﹐我希望好好把握餘下日子走遍香港各地。」 除了攝影之外,周聰玲還喜歡博覽群書。她希望日後能夠用文字表達對大自然的讚嘆。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