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 2011年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內,錄得最少58對黑翅長腳鷸繁殖,這是歷年最多的繁殖數目。
對上一次錄得的最多繁殖數目為2007年有31對,今年的數目差不多是2007年的一倍。 黑翅長腳鷸於2003年首次在香港繁殖,當時有6對黑翅長腳鷸的幼鳥成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成長。此後每年愈來愈多黑翅長腳鷸在保護區繁殖,而米埔自然保護區亦已成為牠們的固定繁殖地點。現時,保護區是黑翅長腳鷸在港繁殖的主要地點。
▲ 米埔自然保護區內黑翅長腳鷸繁殖數目創新高
世界自然基金會米埔保護區主任梁嘉善表示:「我們很高興見到更多的黑翅長腳鷸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內繁殖。黑翅長腳鷸主要在淡水濕地和附近位置捕捉水生昆蟲、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等生物作為食糧。過去十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保護區內將多個基圍改建為淡水生境,這有利黑翅長腳鷸在區內進行繁殖。 除此之外,世界自然基金會於區內的淡水塘及基圍闢建淺水區及小島,適合黑翅長腳鷸棲息。黑翅長腳鷸近年在港繁殖活動頻仍,足以反映本會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內推行生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9年在基圍#21闢建淺水小島,這亦是大部分黑翅長腳鷸鳥巢所發現地點。梁嘉善補充,去年夏季,世界自然基金會亦將#8a號塘改建為淡水生境,預計此舉將會吸引更多的黑翅長腳鷸於來年在區內繁殖。
2011年少雨的春天亦為黑翅長腳鷸提供了有利繁殖的條件。初春(4 月)出現的大雨水可沖毀鳥巢及令成鳥放棄築巢。2011年,首個大雨日子於5月12日才出現,而整體4月份的雨量亦比正常少81% 。
為了解年幼的黑翅長腳鷸遷徙情況,從而制定以以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為基礎的保育計劃,研究員將會為今年在區內出生的年幼黑翅長腳鷸繫上獨立編號的顏色足旗,幫助研究員日後追蹤及獲取雀鳥的移動情況。 黑翅長腳鷸並非害羞的雀鳥,夏天時在保護區內隨處可見。到訪米埔的參觀人士不難發現剛孵化的黑翅長腳鷸跟隨著父母,一家大小在基圍和淡水塘四處走動或游泳。有興趣參觀米埔的公眾人士,可參與本會的公眾參觀活動。
黑翅長腳鷸小百科:
文:WWF HK
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資料整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