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龍龍門
遠足路線
其他路線
香港郊野
HK DISCOVERY 野外動向 > 香港郊野 >遠足路線
在明清時期,香港屬廣州新安縣管轄,當時有一本地方誌記載了香港的情況,稱為《新安縣志》。本線路的主角大帽山和川龍,均曾在清朝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志》上記載,提及大帽山形如大帽子,故名;而川龍本名穿龍,得名原因筆者尚在考究。
路段由大帽山小食亭出發,經扶輪公園自然教育徑到川龍,然後經漁護署川龍管理站再進入龍門郊遊徑,取道往鉛礦坳的小徑(於標距柱C3402及C3403之間),經石林登上大帽山道,最後沿馬路回到小食亭。
社會不斷進化,山林植被也在演化。走在路上,不難察覺到川龍附近的植被遠遠比山頂的茂盛,原因是山頂的溫度和土壤養份一般都比山腰低,嚴冬時更會結霜,而可以承受如斯惡劣條件的植物品種比較少,因此造成景觀上的差異。有學者指出,由於氣候變化,不少低地的植物已經漸漸往高地生長,替代高地的植物,最差的情況下,或許大帽山頂都長大樹呢(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