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鹽」印記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3-08-25 (Fri), 09:00

打開地圖,你會發現香港原來有十幾處地方,與「鹽」息息相關。在香港的歷史,「鹽」是一個特別的字。

據史書所記,早在三國時代(公元二世紀末左右),香港已是南方生產海鹽的基地,並設有官員主理,自此歷唐、宋、元、明、清、民國諸代而不衰。如果說百年以來的香港,是以「香」為代表,那上千年的香港,就必定是以「鹽」來作印記。


沙頭角鹽寮下村舊貌。該村昔日是貼著鹽田壆而建村,於一九九七年前清拆。

歷史上,香港的鹽田面積褒廣,西起屯門,東達西貢,北至沙頭角,南到大嶼山,中間接連整個九龍半島海岸線。而今日的觀塘,其名稱正是蛻變自南宋時廣東十三個鹽場之一的「官富場」,由此可知,產鹽與香港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然而,要在二十一世紀說香港製鹽,實難免有點明日黃花之嘆,因為自上世紀中業以後,本地造鹽業已趨式微,像較大規模的大澳鹽田,經過三十年代的全盛期,在六十年代以後便逐漸停產,新一代若想了解那古老的生產活動,就只得從老照片中去憑弔。

可幸的是,鹽業雖已離我們遠去,但其文化卻並未在香港的民俗版圖中消失,像香港不少地名就留有一個鹽字,這都是昔日鹽區的遺踪;另外,香港目前最少仍有四處鹽田遺址,分別在大澳和西貢,也可作實地考察之用。

翻一翻地圖,香港地名中有鹽字的有:

  • 大澳鹽田
  • 沙頭角鹽寮下(又稱鹽寮狣)
  • 沙頭角公路與鹿頸路交界的鹽灶下(又稱鹽灶狣)
  • 大埔鹽田仔(今稱三門仔)
  • 西貢鹽田仔(又稱鹽田梓)
  • 西貢鹽田
  • 青衣的鹽田角


大埔鹽田仔(今稱三門仔)

這些地方,最著名者為大澳,留下的歷史也最多,而當地人更乾脆把地名叫鹽田。至於青衣的鹽田角和大埔的鹽田仔(今三門仔)則因環境變化大,加上文獻資料不足,現已難窺其舊貌。


©大澳水鄉的變遷

早在北宋時,大澳已是中央政府「海南柵」中的重要鹽場。鹽的利錢也實在太豐厚了,史載在公元一一九七年,因大嶼山的蜑民私煮及私販鹽的情況嚴重,導致官民兵戎相見,最後官軍以大殺鹽民三百多人而告終,這可是香港造鹽史上最血腥的一幕。至於清以後有關大澳鹽田的記載,最早則可追溯至乾隆年間建護鹽圍(壆)一事之上,迨後就沒有甚麼記錄了。在五十年代,大澳的鹽田主要分佈在三個區域,一是北山腳(楊侯廟對開一帶)、一是今天的大壆旁邊的紅樹林和巴士總站、一是龍田邨和筏可中學一帶,這些地方目前尚有堤堰可見,那都是建來抵擋海潮的,是鹽田的重要地標。

在大澳之外,以鹽為地名的重要鹽區就數沙頭角,目前區內仍有鹽寮下和鹽灶下兩處地名可查。鹽寮和鹽灶指的是生產鹽的地方和工具。鹽寮即鹽工用來製煉食鹽的場所,而鹽灶則是用來煮鹽的爐灶。在明清的時候,政府為了方便稅收,便曾以「竈」(灶)為單位,為煮鹽工登記成為「竈誧」。


再難見鹽事的鹽灶下村

二次大戰前,鹽寮下仍生產海鹽,但半世紀下來,鹽田早已變成新填地,而昔日在鹽田壆上建棚屋居住的鶴佬漁民,則已遷到附近的公共屋邨內居住,他們都可說是鹽場的最後見證。至於相隔不遠又名羊凹的鹽灶下,乃是一條客家村落,住有張黃林三姓人,有言他們的先輩都是從事曬鹽的,但因附近鄉民興建大壆(今日的鹿頸路),堵海造地,以致阻塞了淺灘的海潮漲落,故該處的製鹽業很早便沒落。

西貢的鹽田仔是香港另一處以鹽為名的地方。這是一條遺世而立的客家村,鹽田就建在一個小島港灣之內,面積有六畝大小。島上的鹽業是十九世紀初由一對陳姓夫婦發展起來的。這對夫婦原是東莞觀瀾人,後來移居寶安鹽田,他們在那裡學曉造鹽技術後,就遷徒到現址以曬鹽作活,而出產就拿到西貢墟和附近村落去賣。由於這對夫婦是由鹽田搬來,再加上製鹽為業,故此他們就把地名叫做鹽田仔,內裡是有「他來自鹽田」和造鹽謀生的雙重意義。鹽田仔雖然早在七十多年前已停止產鹽,但由於地理阻隔,鹽田猶幸大半世紀以來都沒大變,故對今人認識本土製鹽的歷史,實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理想場地。


鹽田仔

 


糧船灣沙橋村

 

其實除了鹽田仔,西貢區內還存有兩處鹽田遺址,其一就是眾所周知的南圍。有關這塊百年鹽田的歷史,今天能掌握的事情已不多,目前就僅能靠那條醒目的海邊大堤和天后廟外的水閘去了解其過往點滴。至於另一處鹽田遺址則是較少人知道的,那就是糧船灣沙橋村的沙橋頂。


沙橋頂上一級級的鹽田

沙橋頂是一座小丘,位置在沙橋村之側,處於糧船灣左角海口。早在三十多年前,那裡便有人削平山頂,改造成一級級的鹽池十數個。製鹽時,工人是先泵海水到山頂的蓄水池,然後利用地心吸力的原理,讓海水由高向低逐個池的流灌,待各鹽池滿溢後,便任由猛烈的陽光蒸發成鹽。這種「水流製鹽」是香港兩種造鹽主流技術之一(另一種是「沙漏製鹽法」),生產的鹽粒較粗,一般是用來醃製鹹魚。這鹽場生產了好一段日子後,因產量欠佳,漸漸遺棄,如今就只有籐草蔓蔓,空剩下滿山的石屎鹽池了。

最後,我們還得提一提青山新墟,那真是最可惜的一處古鹽場,因在政府的檔案記錄中,它在二十世紀初還是本地三大鹽區之一,產量僅次於大澳和沙頭角。無奈的是,自政府發展屯門後,區內有關這個古鹽場的資料卻已蕩然無存,就連一處以鹽作名的地方也欠奉,只知其部份鹽田,昔日曾為馬灣田寮陳氏家族擁有,僅止於此,看來新墟鹽田已是徹徹底底的消失於香港歷史了。

西貢鹽田仔
鄉土氣息盎然的鹽田仔位於西貢海,融合傳統客家族群和西方天主教文化特色。島上有荒廢鹽田和大片紅樹林,有小路貫通全島,還有連接滘西洲的玉帶橋。鹽田仔雖已無人居住,但島上的聖若瑟小堂於二零零五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良獎,定期有工作人員及教會定期往教堂作彌撒和打掃。

前往方法
西貢碼頭有私辦街渡前往鹽田仔(來回~HK$40)

大澳
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大澳,位於大嶼山西南海岸,自北宋時已是香港和鄰近地區的鹽業和漁業重鎮。現在,樸實的漁村面貌仍到處可見,小艇在棚屋和淺灘穿梭,鷺鳥在海邊紅樹林上悠然飛翔,老太太和老伯伯們在棚屋陽台或聊天或曬魚乾蝦乾。大澳仍有十數家生產鹹魚、海味、蝦羔、蝦醬的家庭式工廠,這些土產都是旅客必買的手信。

前往方法
大嶼山巴士No.1 梅窩 > 大澳(單程:平日HK$10.7;星期天及公眾假期HK$17.7)
大嶼山巴士No.11 東涌 > 大澳(單程:平日HK$11.8;星期天及公眾假期HK$19.2)

文:周樹佳
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