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都不能少
早在17世紀已於本港水域定居的中華白海豚,相信大家應該一定聽過牠的名字。牠們多在珠三角河口棲息,出沒於鹹淡水交界。香港西部水域沿岸,包括北大嶼山近青山水域、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赤臘角,以及大澳一帶,亦經常有白海豚出沒。南大嶼山的分流及大小鴉洲一帶,也是牠們的聚居之所。
你知道嗎,中華白海豚的最大特徵,是牠們懂得變色!雖被稱為中華白海豚,但牠們根本不是白。中華白海豚年幼時,身體呈灰黑色或有灰班點;進入少年及亞成年階段,其體色會漸轉為帶有斑點的灰粉紅色;海豚成年後,身體會變成粉紅帶白,上面的斑點會減少或完全消失。牠們身上的粉紅色來自表皮下的血管,這與調節體溫有關。所以中華白海豚又有另一個俗名,叫「粉紅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鯨魚與鼠海豚的近親,大家都屬於鯨目,統稱為鯨豚類動物。鯨豚是哺乳類動物,母鯨豚會以母乳餵育幼兒。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同,鯨豚類身上幾乎沒有毛髮。牠們能夠恆溫,並使用肺到水面呼吸。中華白海豚通常每隔一分鐘就會到水面呼吸一次,然後可進行長達5分鐘的潛水。夏天是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最活躍的季節。當牠們在水面滾動或把身體互相磨擦時,很大可能牠們正在玩耍和進行性交活動。牠們最愛的食物,非魚莫屬,其餐單有超過廿種不同魚類。牠們往往會聚集在漁船後面,等待捕捉「漏網之魚」,相當有策略!
野生動物的壽命,大多與所受的生存威脅息息相關。我們可從中華白海豚的牙齒得知其年齡,牠們一般可活至40歲,不過香港大部分中華白海豚卻活不到這麼久。近年來,牠們的生態環境不斷受到大型工程影響,現時在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大幅下跌,可見牠們正面對愈來愈嚴峻的生存威脅。
近年不斷於沿岸水域進行的大型工程不但直接令海豚失去生境地,更影響該區其他魚類生長,減少海豚的食物供應。另外,海底的聲音污染亦對中華白海豚構成威脅。海豚依賴回聲定位偵測距離,進行獵食、溝通及定位。牠們會發出聲音,並依靠聲音反射,判斷同伴、魚類及其他物件的位置。但由於海底工程造成大量噪音,擾亂了海豚對聲音的判斷,因此增加牠們與船隻相撞的機會而引致死亡。香港南大嶼及西大嶼水域均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棲息於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亦是整個珠江水域的關鍵種群。因此,制定保育計劃和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如嚴格管理海上交通、水底噪音及觀豚活動等,對中華白海豚而言是刻不容緩。
4月14日是世界海豚日,請大家關注所剩無幾的中華白海豚,並支持WWF的相關保育工作。本會希望政府可以建立一個中華白海豚保護管理區,連接並擴大現有的海岸公園,設立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相互聯繫且管理良好的棲息地網絡,以穩定及恢復中華白海豚種群。按此了解更多本會的海洋保育工作。
©WWF-Hong Kong
訂閱WWF電子報,緊貼全球及本地保育資訊啦!
立即訂閱︰apps.wwf.org.hk/chi/enew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