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冰川】萬卷書之1–5 減碳已刻不容緩

 
 
生活頻道 環遊世界 寫作人分享
2019-01-11 (Fri), 17:00

再說什麼氣候變化的話,可能令部份人覺得很厭倦吧。 那麼究竟現在的情況和以前比較,有多大分別呢~ 不如先看看一段由氣候衞星拍攝的數據組合的影片啦…

大家可以看到,原來地球的"冰面覆蓋"、和右邊紫/藍色的"地表溫度圖", 就像心房與心室的跳動,或像是肺部的呼吸,一年四季就會來回地脹縮, 所以形容地球本身是有生命的個體,也絕不誇張吧。

首先要說明,在 “野Guide” 寫這個題目必是班門弄斧的,因為創辦人 Jan 及顧問們都是極地專家。但既然去到阿拉斯加,就分享一下去觀察冰川的經驗吧,等讀者們也略知一下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上一篇(1-4)的公路景色,或不時會見到的野生動物外, 阿拉斯加地大物博,有不同的地景面貌,而且位處高緯度地區,令它成為世界上冰川蘊藏體積第三至第五多的地區,視乎用覆蓋地表面積或是冰體容積計算。僅次於南極洲和格陵蘭。


大家可參照圖中的解釋,看到一個冰川的結構和氣候、自身重量的壓力之間的互動和消減週期等等情況。(Online Source: 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edia)


和過去相比,相中這個冰川入海位置的伸出部分,其實非常之薄,沒有像前一張圖解中那麼厚,而且能浮在水面的。

這次阿拉斯加的探索旅途中,第一個做訪的冰川,就是 Exit Glacier, 位於舒華德港口西北面20公里車程的地方,那裡屬於肯奈峽灣國家公園(Kenai Fjord National Parks) 範圍,有一個訪客中心停車場和登記處。

步行了三四十分鐘,才見到冰川的雪堆,可見比六七十年代建立公園的時候,冰川已後退了幾公里。由於是秋季,是啡熊們活躍地找食物儲備脂肪的時期,所以應該一邊行一邊輕聲說話、啍着歌或者掛上“驅熊鈴”。因為野生動物聽覺很敏感亦會避開人的,那麼碰上熊或野生動物的機會就較低,但亦當然不是發出噪音,而影響生物的作息啦。


雖說有現代交通工具,但切記所有帶氣味、或外觀上能吸引用任何野生動物或昆蟲等等的東西,落車時都必須妥善收藏。要不然回程的時候,就會有更多問題要先解決,才能離開,甚至乎有意外離開不了。


這是日間相對温暖時,仍然結霜的樹枝,在香港很少機會看到。但由於氣候暖化,相信現在同一季節去到,或者已經看不到。


背景的冰川邊緣,大概只有三米高,比起二三十年前,薄了三份二,到現在2019年應該再後退了很多,而淺藍色的古老冰川,亦越來越少見。


在舒華德港口的岸邊,見到這種指示牌,鼓勵市民舉報一些欺凌白鯨、甚至乎捕捉他們作肉食的行為。

到第二次去觀察冰川,就選擇了安克雷奇東南87公里外的 Byron Glacier, 它是肯奈半島一連串山脈的中間位置,是Portage Glacier 的其中一個分支,冰川水會流入Portage Lake。


入鄉隨俗:泊好車之後就在入口處的登記冊上,記下日期、姓名、人數及聯絡電郵電話等等… 同樣是大概步行40分鐘左右,就去到冰川的邊緣。


去 Byron Glacier 途中會見到阿拉斯加鐵路的一部分,開通以來不停穿梭運載著各種礦材,路線由舒華德港去到費班斯。 在國家公園和山徑冬天關閉的時候,大家可以考慮乘搭阿拉斯加鐵路,參觀壯麗的雪景,在網上很容易搵到資料的。

在濕冷的深秋時分一邊行一邊感受到由冰川吹來的寒氣。越接近冰川的時候,便越心急想行快一點。卒之到達冰川的邊緣,回頭就是剛剛離開的三位到訪者,因為全程都很少遇上其他人,所以都會親切地打招呼、問候或查詢大家是從那裡來,或者中途見過什麼動物等等。

望著前面一大片的冰雪,及背後的雪山,很難想像Portage 其實是眼前所見冰川的100倍面積,而整個肯納半島又是這個Portage 冰川的數十倍。再說落去就知道,冰川的確影響著很多內陸的水源,對整個環境及生態系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All-weather layered clothing" 全天候多層"洋蔥式"穿著、補給、急救和雪地裝備等等,都是去看冰川必備的,而且更要記著事先做好功課,問問當地人前往那個冰川的路況、封閉日期(許多道路及國家公園在深秋以後就關閉/封山,以減少冬天的意外,因為冬天根本是去不了的)

雖然這兩次觀察冰川的地點,都沒有見到大體積冰塊跌入海中那種壯觀的場面,但對生態及環境非常關注的紀實攝影師來說,能這麼近走到冰川,置身其中感受一下,甚至乎用手接觸冰塊及雪水,看著浩瀚又壯觀的冰面,連綿不絕的雪山,明白到它們雖然很大,但原來很脆弱。被人類日以繼夜的碳排放影響,幾十年來平均氣溫只上升了一度多,就已經令冰川消減了很多。最近做的 fact check,發覺同一季節的山頂積雪,就只剩下山頂的零星部分,沒有這輯相之中那麼多了。

相中的冰川出水隧道,在今年再查看衛星照片時,已經和周邊的積雪一齊消失了。希望大家能夠在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思考一下,盡量減少消耗任何資源,才能令整體人類及其他物種,能持續生存下去。

這次觀察不但令平常已很低碳生活的小弟更堅持,也改變了更多生活習慣,而對以後的風景作品,亦增加一重體會。這些如畫景致,如果背後只剩下灰啡色的山頭,將會是那麼沒趣的呢~! 希望大家都一起努力,那麼我們和以後的人,都能繼續再°​見​冰川!

(下一篇萬卷書... 我們要和一個原住民後裔,看看北極圈地區、和阿拉斯加運油管系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