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農業文化與水產養殖業

 
 
生活頻道 綠.生活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7-09-25 (Mon), 08:00

農業 明顯已經不是現今香港社會的主要行業。雖然它現在已不會為我們帶來巨額經濟收益,但我們還有其他許多原因去研究和保育農業。漁業的歷史反映了香港的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我們便更要全盤理解這個行業古往今來的發展。香港的養魚戶已減至三百戶以下,主要位於米埔濕地緩衝區的養魚戶正面臨重大威脅,特別是這些魚塘不只是社區內的緩衝區和傳統本地出產糧食的來源,更是候鳥最主要的覓食地點,整體更提升了米埔沼澤地和后海內灣的保育價值。

讓我們看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如何定義農業文化遺產的意義和重要性:

為了保護這些農業文化遺產(GIAHS),聯合國糧農組織於二零零二年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適應性管理項目。旨在為這些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食物和生計安全以及文化的國際認同、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提供基礎。

截至目前,已經在秘魯、智利、中國、菲律賓、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確定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通過這些試點,將開發並實施動態保護管理途徑,以幫助國家和地方的利益相關者們保護、管理這些農業系統及其組成要素。

資料來源:www.fao.org/home/en/

  

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地區 / 國家

農業系統

秘魯

高原農業系統

智利

島嶼農業系統

菲律賓

稻作梯田系統

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

綠洲農業系統

中國

哈尼族梯田系統

中國

稻魚共生系統

中國

萬年傳統稻作文化系統

肯尼亞和坦桑尼亞

草原游牧系統


秘魯高原農業系統 © Timothy Chan


中國哈尼族梯田系統 © Yunnan Adventure


肯尼亞草原遊牧系統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網頁,中國佔全球八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的其中三項,表現中國傳統,與現代化社會如何運用農業智慧,保持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各方面的平衡。儘管香港的濕地主要被劃作保育用途,其實我們的濕地蘊藏著無窮農業故事和本土智慧。


© 浙江省海洋及漁務局

這些農業系統對我們今日的社會還重要嗎?事實是,這些特殊的農業系統是由農民、牧民、森林住民和漁民所創造的,他們在特定的地點、氣候和可利用的天然資源下以務農為業,世世代代實踐至今。農業系統之所以有今時今日的面貌,就是靠他們以多年來累積的智慧和技術來保存和維繫,而這些又來自他們與大自然互動、管理資源和發展科技的經驗。


© 青田縣政府

這些農業系統是一道橋樑,將人們與大自然共存的古代智慧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它維持地球上一大部分人口的溫飽和生計,尤其深受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尋常自然災害影響的人民。它也向世人示範了如何在頻繁的人類活動下,依然能夠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香港的水產養殖業

現時,香港新界的濕地,除了特別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外,大部分都是淡水魚塘。香港超過九成的淡水魚場都混養了多種魚類,如烏頭、大頭魚、銀鯉、鯉魚、鯇魚等,或非洲鯽混合蛇頭魚。

傳統的魚塘中,鯇魚和烏頭會在較近水面處生活,因為這是牠們慣常覓食的地方;大頭魚、銀鯉和非洲鯽喜歡在中層浮游;而在水底,則多見較兇惡的鯉魚和斑點蛇頭魚。其中斑點蛇頭魚會吃其他魚類,本地漁民會利用牠們控制魚塘內非洲鯽的數量,因非洲鯽現今的經濟價值較低。

在我看來,香港的漁農自然護理署似乎較傾向引入未必能適應傳統養殖方法的外地品種,而非幫助本地農民進行傳統混養。過去十多年,漁護處不斷引入各種非本地魚種,例如丁桂、長吻鮠、寶石魚等,希望增加養魚業的收入。但由於丁桂魚多骨、長吻鮠外貌不佳,影響本地顧客的購買意慾,這個策略不甚成功。漁護署一直嘗試自行孵化澳洲寶石魚,希望減低進口魚苗的成本。終於,在二零零七年,漁護署成功孵化澳洲寶石魚魚苗,令本地養魚戶有穩定的魚苗供應之餘,也可節省成本。不過,由於澳洲寶石魚有獵食其他魚類的習性,牠們只能夠獨立養殖,但多數的本地養魚戶卻是從事混養。

烏頭魚
大家熟悉的烏頭屬於鯔科,牠們本生於大海,卻比同科的其他魚類更能適應淡水魚塘的生境。在香港,牠們在冬季頗能賣得好價錢,又能跟鯇魚、大頭魚、土鯪魚、非洲鯽等和平共處,多年來也深得採傳統混養模式的本地養魚戶歡迎。以前仍未有人工魚苗出售時,漁民需要自行到岸邊採集烏頭魚苗。到沿海淺灘捕捉魚苗,再放到元朗的淡水或鹹淡水魚塘飼養,是本地淡水養魚業的一大特色,也傳承了華南地區的一部份文化。

文、圖:張展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資料整理及編輯: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