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燈塔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20-04-28 (Tue), 08:30

香港現時有五座燈塔,全部都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之前,百多年來鎮守著維多利亞港出入口及面向南中國海的航道。這些燈塔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現在仍然全天候運作。

鶴咀燈塔

鶴咀燈塔位於香港島東南面的鶴咀半島盡頭,是香港第一座燈塔。燈塔高約十米,是一座白色的圓形石塔,燈塔底座、拱形門口及螺旋式樓梯均由石塊砌成,工藝精湛。入口的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別具特色。

一八九三年,橫瀾燈塔落成啟用,取代了鶴咀燈塔的功能,至一八九六年停止運作。一九零五年,當局決定將鶴咀燈塔上已停用的一級號燈及其附屬設備遷往青洲,以取代青洲燈塔的的四級號燈。

一九七五年,鶴咀燈塔改為自動化操作,燈塔的燈光再次亮起。鶴咀燈塔現由海事處管理。

青洲燈塔


▲ 建成日期:1 / 7 / 1875, 列為法定古蹟日期:7 / 11 / 2008

青洲燈塔建築群包括一座建於一八七五年的舊燈塔、一座於一九零五年興建的新燈塔、一幢前歐籍職員宿舍,以及一幢前看守員房舍。百多年來,新舊青洲燈塔為數以萬計從西面進入香港的船隻輔航,在香港海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香港首座燈塔於鶴咀建成後約三個月,青洲燈塔便開始啟用。這座燈塔為細小的花崗石圓柱形燈塔,高約十二米,門口沿邊飾以突出的粗面隅石。燈塔的牆上有兩個「十」字開口,與雕鑿於中古時代歐洲堡壘上的槍眼十分相似,供塔內通風和透光之用。
一九零一年,當局有計劃把鶴咀燈塔的訊號燈搬移至青洲。為此,青洲需要建造一座更高更大的塔樓,以容納鶴咀的訊號燈。新青洲燈塔建於舊燈塔旁,於一九零四年動工,翌年竣工。新燈塔呈圓柱形,以花崗石和混凝土建造,高十七米半,頂部裝設了一個鋼鑄訊號燈。整座構築物均髹上白漆,不但令航海員易於看見,而且又能發揮隔熱功能和保護構築物本身。螺旋型樓梯以磚石鋪砌,工藝精巧,並築有美觀的欄杆。入口處和窗戶的頂部,則塑造成平圓拱形,並以灰塑裝飾作為點綴。新燈塔建成後,取代了舊燈塔的功能。新燈塔在一九七零年代已改為全自動操作,一直使用至今。

燈塔旁的前歐籍職員宿舍建於十九世紀末,是建築群不可或缺的部分。宿舍充滿古典風格的裝飾構件,例如前門的門廊,以飾有改良式柱頭的支柱作為支撐。建築物原本只是單層樓房,於一九二三年才加建頂層。而前看守員房舍是一幢單層、平頂而呈「L」形狀的建築物,外牆開有平圓拱窗戶,頂部則建有飛檐。

一九五零年代起,本地人員逐漸代替歐籍人員執行看守燈塔的工作。到了一九七零年代,燈塔全面自動化,再不需要人手看守。兩座宿舍建築物曾一度改建為警察康樂中心。現時,青洲燈塔的前職員宿舍、前看守員房舍連同四周範圍(不包括兩座燈塔)均租予基督教互愛中心作為青少年戒毒治療及康復中心之用。

燈籠洲燈塔


▲ 建成日期:29 / 4 / 1912, 列為法定古蹟日期:29 / 12 / 2000

燈籠洲燈塔位於香港島以西、馬灣以南、青衣與大嶼山之間的一個小島——燈籠洲之上,亦稱為汲星燈塔。

燈籠洲燈塔高十一點八米、由鋼鑄骨架建成,塔頂髹上白色。鋼架及照明儀器均為英國製造。燈塔旁的磚構建築是以往的燈塔管理員宿舍,內設睡房、廚房、廁所及儲物室。由於島上並沒有井水或食水供應,因此只能從屋頂收集雨水,再將雨水引入地下儲水箱備用。燈塔現時已改為自動操作,無須派員駐守。該座燈塔現由海事處管理。

橫瀾燈塔

橫瀾燈塔於一八九三年開始投入服務,最初由上海的中國海關管理。橫瀾燈塔當時設有一座先進訊號燈,以石油為燃料,其旋轉的照明儀器則浮於水銀上。一八九八年,新界於租借予英國,橫瀾燈塔於一九零一年一月一日交由香港政府接管及操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橫瀾燈塔遭嚴重破壞,修葺工程於一九四五年展開。燈塔自一九八九年八月起,改為自動化而無須人手操作。燈塔已橫瀾燈塔不單負起導航任務,也是利用為收集本港東面氣象資料的地方,所收集的資料會送往香港天文台分析使用。橫瀾燈塔現由海事處管理。

鯉魚門燈塔


▲ 五十年代重建在近岸的小礁石上

原本的鯉魚門燈塔於一九零二年設立在維多利亞港東面出口,並於五十年代重建在近岸的小礁石上。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海事處 & 古物古蹟辦事處
特別鳴謝:海事處、古物古蹟辦事處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5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