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佬移民打造大聖信仰盛世

 
 
生活頻道 人文故事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9-09-12 (Thu), 09:30

提到「大聖信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指齊天大聖孫悟空。這位由神魔小說角色演化出來的猴神,論香港的受歡迎程度,雖不如天后、觀音、關帝等神靈,但在過去半世紀,人氣極高,不論港九新界都可見其踪影,傳統的廟宇固然多有供奉,大聖廟更最少有七間之多。大聖信仰的突然興起並非偶然,那跟鶴佬(海陸豐人)移民的大量遷入有着密切關係,可說若沒有這批移民,大聖縱有通天之能,也只可做過陪神,而成不了正印!

「齊天大聖」這位被視為神通廣大的猴子僧人,早在宋朝的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出現,名叫「猴行者」,及後明人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將其形象發揚光大,影響所及,居然慢慢發展成一種民間信仰,而最晚在清朝,福建就已有齊天大聖廟。

香港在戰前並無大聖廟,有的只是廟宇或宮觀的兼奉,例如三教合一的嗇色園黃大仙祠,在創祠時便已奉有大聖爺,其神座就在正殿大仙神龕的左側,稱作「戰鬥聖佛」,是為該祠的護法神。至於一般廟宇,祂的名字則叫「果山得道齊天大聖」,只是在列聖龕中跟其他神靈受供,地位一般。

大聖廟在本港湧現,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就筆者目前所見的七間大聖廟,便有六間是在這段時間建成,像著名的秀茂坪大聖佛堂就建於1968年中,柴灣大聖廟則約建於1969年。這些廟都有一共同特點,除了在大江埔的一間是由潮州人主持之外,其餘的盡由鶴佬(海陸豐人)管理和興建,從中可知,大聖信仰在香港戰後的急速發展,跟鶴佬有着關係密切。今天,我們經常聽人以「大聖佛祖」稱呼齊天大聖,這稱法就源出自包括了鶴佬的潮汕社群,因他們都認為孫悟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佛教祖師。


秀茂坪廟第二代大聖童身降神時樣子

這批鶴佬信眾清一色都是走難來港的移民,他們抵港後,不單希望扎根在這塊新天地,還盼望可延續故鄉的信仰,而建廟就成為他們實現理想、重過新生的標誌,在這方面,屯門藍地老虎坑下村的「南安佛堂」就是最佳例子。這廟創建於1951年,是十八名由海陸豐走難來港的結義兄弟所建。據他們的後人相告,這班兄弟在鄉間同是「大聖教」的信徒,來港後在藍地一帶開天闢地,漸次把信仰移植香港,其廟稱「南安」,就含有人神雙雙在南方居安的意思。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可以說是大聖信仰的高峯期,那時各間大聖廟都會在農曆八月十六辦神功戲(白字戲)賀誕,真有百花齊放的感覺,就算到了今天,能作大規模賀誕活動或演戲的大聖廟仍有兩三處,像石排灣廟就會請海陸豐喃嘸鼓樂喧天的誦經兩日一夜;另外秀茂坪廟和石籬的白雲洞也會演戲,而白雲洞多年來都是聯合區內的一批地藏王信徒(鶴佬人居多)合辦廟會,變成同時慶賀大聖和地藏王兩個神誕,這在香港民俗活動中可是個罕見現象。


屯門藍地南安佛堂善信在恭迎新的大聖金身進殿(2005年)


石籬的大聖誕是聯同地藏佛祖一起舉辦

在大聖文化中,降神相信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活動。所謂「降神」,即神靈降附到一名「乩童」(替身)身上施行法力,這包括為信眾預卜未來、消災去禍,甚或捉鬼趕邪。以往每年在大聖誕,秀茂坪廟便會讓大聖童身在眾目睽睽下割舌寫符、滾油洗臉、爬刀梯、走火炭,以彰顯水火不侵、刀槍不入的佛法神通(按:這些活動自2002年秀茂坪邨展開最後一期重建展開後已停止,因沒有足夠地方搭棚做誕,目前僅剩割舌寫符一項)。這種「表演」可說是大聖信仰在港最常見的一種傳教模式,據知以前的柴灣、藍地和石排灣大聖廟也同樣有童身坐鎮,但自各童身去世後,後繼無人,降神的活動也隨之終結。


賀誕拜神用的大聖衣紙,內裡包括一枝紙金剛棒和金剛箍

目前除了秀茂坪廟,能擁有大聖童身的廟宇還有一間,那就是錦田大江埔的天德宮。天德宮是一間由一名盧姓鶴佬道士倡建,而由潮州人管理的廟宇,約建於四十年代末期,主奉八仙。這廟的旁邊有一間附建的大聖佛祖廟,聽說是由大聖降乩指示而建,而童身就是在那裡舉行降神活動。該童身花名「牛王」,羅姓,年約四十餘歲,原籍廣東豐順,是大江埔的居民。村民指他十多歲時已有上童的能力,但一直也沒得大聖爺許可收為弟子,直到十多年前他發下宏願,在廟外跪了七日七夜,大聖才乩示收他為徒,允許他成為自己的童身。

除了打正旗號的大聖廟,香港還有很多鶴佬神廟也兼奉大聖佛祖,好像秀茂坪的達摩廟和觀音廟、青衣達摩廟、坪洲一德善堂、牛池灣義仙佛堂等等。總括而言,大聖信仰雖然存在香港多時,但其在廟宇或宮觀的地位一直都並不顯著,直到和平後大量鶴佬移民的湧入,他們把家鄉的大聖信仰模式引入香港,建廟降神,公開展現神通,才終於把大聖信仰提昇到人氣層次,成為香港家傳戶曉的神靈。如此看來,大聖打救黎民,但黎民也做回了大聖的恩人!


秀茂坪大聖神像


石排灣大聖廟設壇誦經賀壽

文、圖:周樹佳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