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宏偉的海岸地貌、巨浪拍岸的景觀,我們不須到外地遊覽,在香港的海域上就能輕易看到,而當中最引人入勝的,想必是那些經海浪侵蝕而塑造成的奇特地貌。細心觀察,我們更會發現香港的海岸侵蝕地貌主要集中在東南方,而西貢外島的情況也是一樣。
香港吹的盛行風為東南風,而西貢的東南方是太平洋,之間沒有其他陸地阻隔,於是由東南方吹來的風吹程很長,造成極具破壞力的海浪。加上西貢一帶的地質主要為火山岩,其中又以流紋岩為主,而流紋岩多具有柱狀節理的特徵,於是在西貢外島,尤其在每一個小島的東南方,我們除了會看到較多、較大規模的海岸侵蝕地貌外,在地貌上我們更會明顯看到由海浪沿著柱狀節理侵蝕而成的柱狀的嶙峋岩石。
▲ 吊鐘拱門
吊鐘洲
西貢外島較為人熟悉的島嶼要算是吊鐘洲,而在吊鐘洲東南面的金鐘岩更是旅客必到之處。金鐘岩本與吊鐘洲相連,可是由於它們之間的岩石出現了橫向貫穿兩岸岬角的弱線(裂縫),經海浪不斷侵蝕後,岬角兩面的地方都形成了海蝕洞。海浪繼續沿弱線侵蝕,令兩個海蝕洞不斷加深。最後,兩個海蝕洞被海浪侵蝕打通,形成頂部為拱橋形岩石的水道,稱為海蝕拱。海浪繼續侵蝕岬角兩側,海蝕拱的底部因而不斷擴闊,最後使拱橋頂部的岩石塌下,令拱橋的一側(金鐘岩)與岬角(吊鐘洲)分離,形成獨立的海蝕柱。金鐘岩本身就是海蝕柱,而在這海蝕柱的中間位置更有一個海蝕拱,名為吊鐘洞,遊人可駁小艇穿越海蝕拱。遊人置身於吊鐘洞之中會發覺它比想像中大,而海浪在洞內也較急,令人不禁猜想頭頂的拱橋形岩石何時會因海浪繼續侵蝕而塌下,令金鐘岩最終一分為二?穿越金鐘岩後,別以為這樣就完結,因為金鐘岩背後有一個海蝕隙。若潮水較低、風浪又不湍急的話,遊人更可登島觀賞,真的是別有洞天!其實金鐘岩附近還有數個海蝕隙,遊人可詢問船家,選擇較安全的位置登島觀賞。
海蝕隙其實是海蝕洞繼續被海浪侵蝕後演化而成的,當海蝕洞被侵蝕而加深,其頂部會因為失去所需的支撐而崩塌,形成的一道狹長小灣,看來就像島上一道大型的縫隙。西貢外島的東南部隨處可以見到這種地貌,例如在吊鐘洲東南面的火石洲和橫洲。
▲ 吊鐘洲、火石洲及橫洲位置
火石洲和橫洲的東南沿岸除了大大小小的海蝕隙和海蝕洞外,還有和吊鐘洲一樣都著名的海蝕拱,分別為橫洲的橫洲角洞,以及位於火石洲東南部的石門(欖灣角洞 / 關刀洞,以其洞口形態像關刀命名)。這兩個海蝕拱與吊鐘洞和峭壁洲的沙塘口洞齊名,是西貢外島的海蝕拱中最具名氣的海蝕拱。此外,在這一帶的「洞」(海蝕拱、海蝕洞或海蝕隙,一般都以洞來命名)由於風高浪急,海浪不斷侵蝕洞口不同位置的弱線,以致不時出現洞內有洞(甚至海浪高得能衝擊洞頂的弱線,而形成在海蝕洞內如天窗般的洞口),或一個「洞」口,數個出口的情況。洞穴多不勝數,不少更未有命名,進入不同的「洞」中自有不同的驚喜。
▲ 石門 Lam Wan Kok Arch, 火石洲
▲ 乘小艇穿過海蝕洞
除了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洞,不得不提的是火石洲和橫洲上的懸崖峭壁。海崖是臨海的懸崖,同樣是海岸侵蝕的地貌。具破壞力的海浪不斷沖擊海岸的底部,它受著強大的水力和海水帶來的沙石撞擊,而慢慢海岸底部形成了一個凹陷的位置,稱為海蝕凹地,經進一步的海浪侵蝕,海蝕凹地漸漸擴大,上部份懸空的岩石,承托力不斷減弱,最後因而崩塌並形成陡直的海崖。於火石洲上觀海崖可到東南面的劍脊,山脊兩旁的都是筆直的海崖,海浪拍崖,氣勢磅礡,然而劍脊非常狹窄,遊人要走上劍脊上必須非常小心。橫洲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小島兩旁均可看到海崖,但若要登山脊臨崖一看,可登其東面的山脊,唯山勢亦較險要。
▲ 橫洲 Wang Chau
除了海岸侵蝕景觀外,西貢外島也少不了海岸堆積地貌。其中更以漂亮的海灘最引人注目。海岸地形及位置(例如位於背風的方向)使海浪較微弱,於是海浪把沿岸的沙石帶到岸上,但回流的力量卻不足以將這些沙石帶回海中,於是沙石便會沿岸沈積,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海灘。離西貢碼頭較近的白沙洲,除了有海灘外,最特別的是在潮水退卻時,它與小鏟洲之間會出現一道連接兩島的沙堤,是另一海岸堆積地貌,名為連島沙洲。連島沙洲由沿岸海浪所搬運的沙石堆積而成,白沙洲和小鏟洲原是兩個分離的島嶼,在香港地政處出版的地圖上顯示白沙洲的東北面有一道伸展出來的沙咀(未有顯示兩島已連接),可以推測海浪隨著東南風把沉積物沿白沙洲的東岸堆積,漸漸形成地圖上的沙嘴。沙咀隨著日積月累的堆積,最終延伸至小鏟洲並將兩個小島相連在一起,形成這獨特的景觀。
▲ 白沙洲與小鏟洲的連島沙洲
到西貢外島一遊,無論是氣勢非凡的海岸侵蝕景觀,還是優美閒靜的海岸堆積景觀,都可一一盡收眼底。大半天便能遊覽兩種不同的奇妙景觀,無論是好動或文靜的你,也會找到鍾情西貢外島之處。
文:余慧庭;圖:野外動向HK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41